以下是关于如何判断一张图片是否由 AI 生成的相关内容:
本篇介绍了一些通过画面风格、物品bug等细节,辨别图像是否是AI生成的若干方法。当然,就在我们完成这篇经验帖的同时,AI也在飞速地修正这些做图bug。每一分钟,这份帖子所提供的方法,可能都在失效。AI在不停学习……
当我们看的AI制品越来越多,找出的画面bug也渐渐归类。我们把这些判断的具体方法大致总结为「整体看光影,细节看结构」的技术要点。通过累积对AIGC画作分析的量,人们会在脑中自发形成一个「判断模型」。前面所提到的整体观感和细节结构等内容,会作为「语料」,训练出我们对作品的判断直觉。这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这一眼假啊」「一眼AI」的判断技能,但却很少能迅速总结出为什么。这时,我们对鉴别AIGC的认知,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随着我们进一步深究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画面不对经,我们会有一个逐渐明晰起来的感受——AI之所以AI,是由于其创作逻辑的非人感。也就是说,AI在作画过程中留下的各种马脚,之所以让人类觉察出「非我族类」的破绽,究其根本是AIGC画作的创作逻辑和人工画作的逻辑不同。从本质上分析,人类的绘画创作,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我们通常都是先学习线稿表达、再理解色彩搭配、随后加入光影表现等高级技巧,一步一个脚印地创作。较为初级的人类画手,可能在形体上把握不尽准确。但多半会认真地完成每一笔的刻画,笔触虽生硬但完整。天才在外,普通人很少能在掌握线条之前,就很大胆地使用光影和色彩。而AI,是以积累数据、扩散噪声、再降噪收束的路径来生图的。这个过程往往不是一个线性的有先有后的创作过程,而是一个计算猜测并筛选的螺旋迸进过程。这就导致AI作画经常会在同一张图中呈现出不同绘画级别的细节。比如线条还没整利索,色彩却能用得尽善尽美;比如前后景透视都够呛,但光影却能媲美哈苏hasselblad全彩相机。
我们曾经在小红书、B站等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以「AIGC鉴别」为话题的图文,以真迹混同AI仿品的形式,让大家来判别哪张图才是列宾、穆夏等名家真实绘制的作品。在这场「鉴赏」中,我们发现——大家对「判断出哪幅图是AI搞的」这件事上,都有一种近乎直觉的感受。“这个一眼AI。”但如果进一步询问是怎么看出来的,多半很难迅速回答出一套章程,来描述或者解释为什么只需要「看一眼」,就能辨别真伪。所以我们系统地总结了「AIGC鉴别」经验帖。聊聊如何一眼盯真,两眼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