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 通往AGI之路 」飞书知识库 →
首页/问答列表/问答详情

kimi探索版技术原理

回答

Kimi 探索版的技术原理如下:

  • 工作流方面:通过工作流输出的卡片绑定和多轮输出推动剧情发展,其中相对复杂的技术实现是工作流中嵌套的图像流。但此 bot 未涉及自有 plugin、数据库、用户状态、外部系统交互等技术组件。
  • 模型选择:选用 kimi 的 32k 模型,可选模型有 GLM-4、Moonshot、MinMax 和百川,不确定作者选定此模型的具体理由,个人倾向于通义,底模决定了 bot 的能力。
  • 历史更新:2024 年 10 月 11 日,Kimi 和智谱同时发布了深度推理的功能。相关共学课程的课件和回放已发布。此外,还有关于转变对 AI 态度的相关论述,强调将 AI 作为协作伙伴,通过对话式编程提升工作效率,解锁其创造力。
内容由 AI 大模型生成,请仔细甄别(powered by aily)

参考资料

大雨: 以模拟的方式带你揭秘coze系列第一名xxx

首先我们看下它的配置项,使用的kimi的模型选用的是32k的目前coze上支持的大模型有这些,32k选择的模型有GLM-4,Moonshot,MinMax和百川,从前面对话的内容来看,似乎8k也是足够的,不太确定bot作者选定这个模型的理由,个人倾向于通义,底模决定了bot的能力,上层的雕花完全无法覆盖模型本身的不足。从最后呈现效果来看,在这个bot中足够了。我们接下来看看它的提示词

4.4 历史更新

[title]4.4历史更新[heading2]2024年10月[heading3]10月11日Kimi和智谱同时发布了深度推理的功能:《[拆解:智谱的「深度推理/多步搜索」](https://mp.weixin.qq.com/s/hiaMs2clj66TS77pNf5kVA)》、《[Kimi悄悄上线"探索版",这下我真的想扔掉搜索引擎了。](https://mp.weixin.qq.com/s/yIXq-i9AyNcWsrNNkmkqoA)》这两天的[AIPO共学课程](https://waytoagi.feishu.cn/wiki/JCHOwhpveibJ5BkAzcbcsyDGn6d)课件和回放已发布:[校园AIPO系列共学2024年10月9日](https://waytoagi.feishu.cn/wiki/DAvRwfqbhisMe1kAzlscQCN4nGb)、[校园AIPO系列共学2024年10月10日-智能纪要](https://waytoagi.feishu.cn/wiki/Ey5ywpUdSiWQbNk8vVjcOSIZnUe),欢迎大家回顾。《[放下傲慢!停止自欺欺人!与其做AI的主人,不如做它的搭档](https://waytoagi.feishu.cn/wiki/JPLpw10XAitYBVkMnH4cusqZnRd)》这是大雨老师从将AI视为简单工具到将其作为协作伙伴的重要性。许多人仍停留在命令式思维,忽视了AI在创意激发和复杂任务中的潜力。通过对话式编程,开发者可以与AI互动,共同探讨需求和优化方案,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放下成见,信任AI的能力,能够解锁其真正的创造力,推动编程方式的变革。

其他人在问
我该如何利用文心一言、kimi等已有的大语言模型去作个性化训练?
已有的大语言模型如文心一言、kimi 等通常不支持个人进行个性化训练。 大语言模型的相关知识包括: 国内大模型有通用模型如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处理自然语言;还有垂直模型,专注特定领域。 大语言模型工作原理包括训练数据、算力、模型参数,在训练数据一致情况下,模型参数越大能力越强。 Transformer 是大语言模型训练架构,具备自我注意力机制能理解上下文和文本关联。 大模型可能因错误数据导致给出错误答案,优质数据集对其很重要。 Prompt 分为 system prompt、user prompt 和 assistant prompt,写好 prompt 的法则包括清晰说明、指定角色、使用分隔符、提供样本等。 Fine tuning 是基于通用大模型,针对特定领域任务提供数据进行学习和调整,以适应特定领域的需求。 学习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涵盖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基础,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基础理论,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基础,如词向量、序列模型、注意力机制等。 理解 Transformer 和 BERT 等模型原理,掌握相关论文。 学习 LLM 模型训练和微调,包括大规模文本语料预处理,使用预训练框架,以及微调 LLM 模型进行特定任务迁移。 掌握 LLM 模型优化和部署,包括模型压缩、蒸馏、并行等优化技术,模型评估和可解释性,以及模型服务化、在线推理、多语言支持等。 进行 LLM 工程实践和案例学习,结合行业场景,进行个性化的 LLM 训练,分析和优化具体 LLM 工程案例,研究 LLM 新模型、新方法的最新进展。 持续跟踪前沿发展动态。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领域,大语言模型是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之一,具有生成式 AI 的特点。
2024-10-18
如何让kimi准确理解我需要它干的事
要让 Kimi 准确理解您需要它干的事,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1. 提供更多关于任务和要求的详细具体上下文信息。例如,明确您的角色(如幼儿园老师、初中语文教师等)、具体任务(如设计、总结等)、要求(如用表格输出、800 字等)、说明(如给出修改的建议、更详细的描述等)。 2. 对于教学相关的任务,如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历史和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言文字词和语法现象、把握作者观点、涵养精神品格等,要清晰地表述这些目标和期望。 3. 把 Kimi 想象成您的助理/伙伴/下属,以更明确地传达任务和要求。 4. 对于回答的形式和流程,如用户输入、AI 输出、排版等,也需要给出明确指示。 5. 当作为微信群里的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时,要准确回答有信心的内容,对于条件不充分的提问可要求提供更多信息,回答尽量通俗易懂,可使用合适隐喻方便零基础学生理解。
2024-10-16
国内有类似kimi的AI吗
国内有类似于 Kimi 的 AI 产品,例如智谱清言。 Kimi 具有超长上下文能力,最初支持 20 万字的上下文,现在已提升到 200 万字,对于处理长文本或大量信息的任务有巨大优势。但在文字生成和语义理解、文字生成质量方面可能不如国内其他产品,且不支持用户自定义智能体。 智谱清言背后的技术源自清华大学研发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型质量出色,在产品设计方面对标 ChatGPT,努力打造类似用户体验,是国内首批开放智能体应用的 AI 公司之一,在逻辑推理和处理复杂提示词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 此外,Kimi 智能助手还被推荐为新手入门学习和体验 AI 的工具,不用科学上网、不用付费、支持实时联网,是国内最早支持 20 万字无损上下文的 AI,也是目前对长文理解做得最好的 AI 产品,能一次搜索几十个数据来源,无广告,能定向指定搜索源。
2024-10-16
kimi chat进行长文本分析的提示词举例
以下是关于 kimi chat 进行长文本分析的提示词相关内容: 在测评机制方面,包括以同组提示词下 ChatGPT 4.0 生成的内容做对标参照,对文心一言 4.0、智谱清言、KimiChat 进行测评。能力考量涵盖复杂提示词理解和执行、推理能力、文本生成能力、提示词设计能力、长文本归纳总结能力等。测评轮次分为多轮,如第一轮是复杂提示词理解和执行,包括 Markdown+英文 title 提示词测试、Markdown+中文 title 提示词测试、中文 title+自然段落提示词测试等任务。第五轮是长文本归纳总结能力,按提供的长文本进行归纳总结,逐步推理任务,遍历 3 个不同类型任务和 4 个大模型。 在聊天对话类 AI 产品中,Kimi 的显著特点是超长上下文能力,最初支持 20 万字,现提升到 200 万字,对处理长文本或大量信息任务有优势,但在文字生成和语义理解、文字生成质量方面可能不如国内其他产品,且不支持用户自定义智能体。 在丰富大模型生成的尝试中,利用 Prompt 做出详细度设定作用微弱,如在对 KimiChat 的测试中,使用详细度 Prompt 后字符数有所增加,但效果不显著。
2024-10-14
kimi chat如何进行长文本分析
Kimi 在长文本分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超长上下文能力。最初支持 20 万字的上下文,如今已提升至 200 万字,这对于处理长文本或大量信息的任务极为有利。比如从事文案工作,需要处理大量文字或文件时,Kimi 能帮助更有效地处理和分析大量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对于需要长期记忆或参考大量背景信息的任务,Kimi 的这一特性也很有用。 使用 Kimi Chat 查询问题时,它会在互联网上检索相关内容,并基于检索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最后给出结论,这是大模型利用“网页搜索”工具的典型例子。 但 Kimi 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文字生成和语义理解、文字生成质量方面可能不如国内其他产品,且不支持用户自定义智能体。
2024-10-14
如何使用KIMI学习英语
以下是关于 Kimi 在学习英语方面的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设计恰当的提示词,如“帮我列举场景下的常用【英语】词汇 50 个”“把以上词汇转换成表格形式输出”“到【医院就医】的时候,常用的【英语】句型有哪些”“用【英语】表达【心情】【不愉快】的句式有哪些”“在【英语高考作文试题】中,常用的表达句型有哪些?并给出例句”“请你给中学生介绍《论语》的主题思想,并将《论语》的 10 条名句翻译成英语”等,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英语学习。 Kimi 有相关的插件,如浏览器 Kimi 插件,安装后在浏览网络文章时点击插件图标或使用快捷键 Ctrl/Cmd+Shift+K,即可一键召唤 Kimi 总结网页内容。其特点包括极简、能总结 Kimi 无法访问的网页(如推特等)、英文文章直接用中文总结要点、支持 Dark Mode 等。但需注意本插件为第三方爱好者开发,不是 Kimi 或月之暗面官方产品,且由于 Arc 等浏览器没有所需的 API,所以在 Arc 等浏览器无法使用。 还有 Kimi 阅读助手插件,它支持快捷调用 Kimi,并将当前页面打包成一个.md 文件喂给 Kimi,历史会话中能看到刚才的记录,总结模型可自己选择。但使用该插件需要 Chrome 114 及以上版本,且暂不支持 Arc 游览器(Arc 缺少相关 API)。同时,该插件 0.6.1 版本有一些修复和新增功能,如 fix:预设提示词无法滚动、fix:超长提示词无法完整引用、feat:新会话默认选中总结提示词、feat:增加 Kimi 读书模式(切换章节后可以继续追加新的页面内容)。
2024-10-09
runway的探索模式是什么
Runway 是一个针对视频创作者需求,提供 AI 辅助工具的平台,如视频编辑、绿幕移除、图像修复和运动跟踪等。目前尚未看到针对游戏领域类似 Runway 的套件出现,但此领域正在积极开发中。此外,关于华人数学家陶哲轩在天空之城的探索模式,他详细记录了使用 Blueprint 在 Lean4 中形式化证明的过程,强调了正确使用 AI 工具的重要性。利用 Blueprint 工具,陶哲轩团队分解证明过程,通过众多贡献者并行工作成功形式化了 PFR 猜想。陶哲轩认为形式化证明的主流化或创造既人类可读又机器可解的证明,将数学演变成一种高效的编程。2000 多年来,欧几里得的文本一直是数学论证和推理的范式,到 20 世纪以后,数学家们开发了正式的系统,最近,开源证明助手系统 Lean 再次引发大量关注,陶哲轩成功地用 AI 工具完成了形式化多项式 FreimanRuzsa 猜想证明过程的工作,并再次呼吁数学研究者学会正确利用 AI 工具。
2024-09-17
能帮我做职业探索的ai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可以帮助进行职业探索的 AI 工具: 1. CareerGPT: 官网:https://careergpt.ai/ 这是一个 AI 驱动的职业探索工具,能帮助高中生、大学生以及求职者发现新的职业道路并做出明智决策。它提供个性化的见解和资源,帮助用户发现新的职业路径,还提供关于合适职位的信息,包括资格要求和职业发展机会。此外,它还将用户连接到其他基于 AI 的招聘和面试准备工具。 2. CareerDekho AI: 官网:https://careerdekho.ai/ 这是一个职业发现工具,由 AI 技术支持,旨在帮助用户找到与自己完美匹配的职业,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建议和支持,帮助他们在职业旅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2024-08-01
. 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常见应用。 2. 能够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开展实践,了解物与物 之间近距离通信的过程。 第7课 电子标签我揭秘 7.1 乘坐火车时,人们只需拿身份证在检票机上刷一下,便能顺利通过检票 闸机,进出火车站。在这个过程中,正是 RFID 技术在发挥作用。 揭秘射频识别技术 本课将关注以下问题: 1. RFID 系统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RFID 是一种物品标识和自动识别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 无须与被识别物品直接接触。RFID 系统由电子标签和读卡器组成(图 7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物品标识和自动识别的无线通信技术,无需与被识别物品直接接触。RFID 系统由电子标签和读卡器组成。 其基本原理是:读卡器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当电子标签进入有效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被激活,并向读卡器发送自身编码等信息,读卡器接收并解码后,将信息传送给后台系统进行处理。 常见应用包括:乘坐火车时的身份证检票,物流领域的货物追踪管理,图书馆的图书借还管理,超市的商品结算等。 在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开展实践时,能够了解物与物之间近距离通信的过程。例如在物流中,货物上的电子标签与读卡器之间通过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对货物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RFID 系统的工作流程大致为:读卡器发射无线电波,激活电子标签,电子标签向读卡器发送信息,读卡器接收并解码信息后传送给后台系统。
2024-10-21
transformer原理详解
Transformer 模型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能够同时考虑输入序列中所有位置的信息,而非像循环神经网络或卷积神经网络那样逐个位置处理。通过该机制,模型可根据输入序列中不同位置的重要程度,动态分配注意力权重,从而更好地捕捉序列中的关系和依赖。 2. 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由于自注意力机制不考虑输入序列的位置信息,为使模型能够区分不同位置的词语,引入位置编码。位置编码是一种特殊向量,与输入词向量相加,用于表示词语在序列中的位置信息,通常基于正弦和余弦函数计算得到固定向量,帮助模型学习位置信息的表示。 3. 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 Attention):通过引入该机制,可以并行地学习多个注意力表示,从不同的子空间中学习不同的特征表示。每个注意力头都是通过将输入序列线性变换成查询、键和值向量,并计算注意力分数,然后将多个头的输出拼接在一起得到最终的注意力表示。 4. 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和层归一化(Layer Normalization):在每个子层(SelfAttention 层和前馈神经网络层)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引入残差连接,并对输出进行层归一化。残差连接可缓解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使模型更易训练和优化;层归一化能加速训练过程,并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5. 位置感知前馈网络(Positionwise FeedForward Networks):在每个注意力子层之后,包含位置感知前馈网络,它是一个两层的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用于对注意力表示进行非线性转换和映射。位置感知前馈网络在每个位置独立计算,提高了模型的并行性和计算效率。 此外,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其工作流程:假设要将英文句子“I am a student”翻译成中文。 1. 输入嵌入(Input Embeddings):首先将每个单词映射为一个向量,即单词嵌入。 2. 位置编码(Positional Encodings):给每个词位置加上位置编码,使模型知道词语的相对位置。 3. 编码器(Encoder):输入序列的嵌入向量和位置编码相加后被送入编码器层。编码器由多个相同的层组成,每层有两个核心部分,即多头注意力机制捕捉单词间的依赖关系,前馈神经网络对 attention 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编码。 4. 解码器(Decoder):编码器的输出被送入解码器层。解码器也由多个相同层组成,每层除了编码器组件外,还有一个额外的注意力模块,对编码器的输出序列建模依赖关系。 5. 输出嵌入(Output Embeddings):解码器最后一层的输出被映射为输出单词概率分布。 6. 生成(Generation):基于概率分布,以贪婪或 beam search 等解码策略生成完整的输出序列。
2024-10-18
模型训练的底层原理
模型训练的底层原理如下: 对于多模态模型,以生图片环节的扩散模型(如 StableDiffusion)为例,其训练过程是先对海量带有标注文字描述的图片逐渐加满噪点,模型学习并沉淀每一步图片向量值和文字向量值的数据分布演变规律。后续输入文字后,模型根据文字转化的向量指导充满噪点的图片减噪点以生成最终图片。 大语言模型在接收到请求时,会将自然语言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向量格式。其训练过程类似于通过已知的几组值计算方程式中的参数,大语言模型的参数可能多达 1750 亿个。 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参数获取是关键,训练是一个计算量极大的过程,如 Llama2 70B 模型的训练涉及约 10TB 的互联网文本抓取,需要大量互联网资源和约 6000 个 GPU 运行约 12 天,花费约 200 万美元,将文本压缩成参数文件,这是一种有损压缩,得到的是训练文本的一种格式塔。
2024-10-15
transformer原理
Transformer 模型是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由 Vaswani 等人在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用于处理序列到序列的任务,如机器翻译、文本摘要等。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自注意力机制:能够同时考虑输入序列中所有位置的信息,而非像循环神经网络或卷积神经网络那样逐个位置处理。通过该机制,模型可根据输入序列中不同位置的重要程度,动态分配注意力权重,从而更好地捕捉序列中的关系和依赖。 2. 位置编码:由于自注意力机制不考虑输入序列的位置信息,为使模型能够区分不同位置的词语,引入了位置编码。位置编码是一种特殊向量,与输入词向量相加,用于表示词语在序列中的位置信息,通常基于正弦和余弦函数计算得到的固定向量,帮助模型学习到位置信息的表示。 3. 多头注意力机制:通过引入多头注意力机制,可以并行地学习多个注意力表示,从不同的子空间中学习不同的特征表示。每个注意力头都是通过将输入序列线性变换成查询、键和值向量,并计算注意力分数,然后将多个头的输出拼接在一起得到最终的注意力表示。 4. 残差连接和层归一化:在每个子层(SelfAttention 层和前馈神经网络层)的输入和输出之间都引入了残差连接,并对输出进行层归一化。残差连接可缓解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使模型更易训练和优化;层归一化能加速训练过程,并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5. 位置感知前馈网络:在每个注意力子层之后,Transformer 模型还包含了位置感知前馈网络,它是一个两层的全连接前馈神经网络,用于对注意力表示进行非线性转换和映射。位置感知前馈网络在每个位置独立地进行计算,提高了模型的并行性和计算效率。 通过以上关键点,Transformer 模型能够有效地捕捉输入序列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并在各种序列到序列的任务中取得了优异的性能。 内容由 AI 大模型生成,请仔细甄别。类似问题:Transformer 是什么?
2024-10-14
我是一个程序员,我想快速且有一点深度的重头梳理AGI的原理与自定义AGI应用的开发流程与方法, 请帮我梳理一下AGI学习的路线
以下是为您梳理的 AGI 学习路线: 1. 应用方面: 深入了解 Prompt,选择适合自己的 AI 对话、绘画和语音产品,每天使用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提升效率。 2. 分析方面: 大量阅读各类文章、视频以及行业报告,理解各知识之间的关系。 3. 学习路径方面: 关键词:少就是多、先有个初识、目录索引推荐、兴趣最重要、先动手。 学习路径如同主线+支线的游戏通关。 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分享不断填补知识的缝隙来成长。 4. 分类学习方面: 对 AI 学习路径进行了重构,分为了初学者、面向开发应用者、面向使用模型者三个部分。 将课程目录从文章中单独独立出来,并按照初学者、进阶者进行分类。 同时,还可以参考以下个人心得: YoYo 作为文科生,在学习前不理解 AI 和提示词工程,通过不断尝试各种 AI 工具,走了不少弯路。学习后能够搓多 Agent 的智能体,进行营销文案 demo、SQL 代码进阶学习应用,创建多个智能体,并在公司中实践智能客服从创建到应用的过程。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2024-10-08
图生图的原理
图生图的原理如下: 上传图片后,Stable Diffusion(SD)会根据您上传的图片、选择的模型、输入的 Prompt 提示词等信息进行重绘。重绘幅度越大,输出的图和输入的图差别就越大。 文生图高清修复的原理是命令 AI 按照原来的内容重新画一幅,新生成的绘图和原来的绘图在细节上会有所不同。若想更接近原图细节,可适当降低重绘幅度。 从技术路径来看,基于 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的文生图原理是:GAN 由生成器和判别器构成,通过训练二者进行对抗学习,学习数据的分布,并生成新的数据样本。生成器试图生成与真实数据相似的样本,判别器则试图区分生成的样本和真实样本,二者通过对抗过程训练,直到判别器无法区分生成和真实样本为止。代表模型有 DFGAN、StackGAN++、GoGAN、AttnGAN 等。
2024-09-30
中美AI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以通信方面作为分析角度
中美在 AI 技术的通信方面存在以下差距: 1. 技术专长:包括对 AI 技术如何用于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技术标准的开发、使用和适用性等方面的理解。 2. 跨监管制度的交互理解:在不同监管制度下 AI 使用案例如何相互作用方面的专业知识存在差异。 3. 市场情报:对于 AI 技术如何颠覆现有商业模式,包括潜在机会和风险对监管目标的影响,了解程度不同。 4. 组织能力:在有效适应 AI 应用的出现、在组织内吸收和分享知识、与提供保证技术的组织合作并制定技术标准,以及跨监管机构共享知识和合作监管等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提供的内容中未明确提及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以上是基于所给资料中关于一般监管机构在 AI 相关方面能力差距的分析。
2024-10-20
AI 圆桌论坛,讨论者是通信公司技术专家,数字业务专家,初创企业智慧城市专家,听众是对AI了解相对一般的观众,可以讨论哪些话题
以下是一些适合在您所描述的 AI 圆桌论坛中讨论的话题: 1. AI 在通信领域的应用与挑战,例如如何提升通信网络的智能化、优化频谱资源分配等。 2. 数字业务中 AI 的创新应用和潜在风险,比如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优化、数据隐私保护等。 3. 初创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 AI 的机遇和困难,像是如何获取数据资源、应对技术人才短缺等。 4. 探讨具身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前景,如机器人、教育等。 5. 大模型如何为具身智能带来变革,以及相关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案例。 6. 分析 AI 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与重塑,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7. 研究 AI 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模式,如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导等。 8. 讨论 AI 技术的监管政策和伦理道德问题。 9. 分享在不同场景下(如出海业务、创新教育等)AI 的应用经验和成果。 10. 展望 AI 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4-10-20
我在中国互联网哪里可以学到很好的ai技术
在中国互联网上,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学习很好的 AI 技术: 1. 学术论文:通过 Google Scholar、IEEE Xplore、ScienceDirect 等学术数据库搜索相关论文,了解 AI 技术的研究成果。 2. 专业书籍:查找与 AI 相关的专业书籍,深入学习 AI 知识。 3. 在线课程和教程: 参加 Coursera、edX、Udacity 等平台上的 AI 课程。 在 YouTube 等视频平台上查找教程和演示视频。 4. 技术论坛和社区: 加入如 Stack Overflow、Reddit 的 r/AI 等相关论坛和社区,与专业人士交流学习。 关注 AI 相关的博客和新闻网站,了解最新技术动态。 5. 开源项目和代码库:在 GitHub 等开源平台上探索 AI 相关项目,了解其应用和实现。 6. 企业案例研究:研究如 Autodesk、Siemens 等公司在 AI 领域的应用案例,了解实际项目中的效果。 对于新手学习 AI,您可以: 1. 了解 AI 基本概念: 阅读「」部分,熟悉术语和基础概念。 浏览入门文章,了解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 2. 开始 AI 学习之旅: 在「」中找到初学者课程,推荐李宏毅老师的课程。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如 Coursera、edX、Udacity)按自己节奏学习并获取证书。 3. 选择感兴趣的模块深入学习:AI 领域广泛,如图像、音乐、视频等,可根据兴趣选择特定模块,掌握提示词技巧。 4. 实践和尝试:实践巩固知识,使用各种产品创作,并在知识库分享实践成果。 5. 体验 AI 产品:与 ChatGPT、Kimi Chat、智谱、文心一言等 AI 聊天机器人互动,了解工作原理和交互方式。
2024-10-18
如何利用自动对齐技术,确保16位不同地点的人员录制的同一句口号音频同步且整齐,请推荐具有此功能的音频编辑工具、网站或AI工具,以便将这16段音频精确叠加并融合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
以下是关于利用自动对齐技术确保 16 位不同地点人员录制的同一句口号音频同步且整齐的相关信息及工具推荐: 在音频编辑中,常见的步骤如下: 1. 选择合适的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如 Studio One。上传 FLAC 无损格式的音频,只对融合部分进行 Inpaint 处理,保持其他音频信息不变,以避免音质问题。 2. 在 DAW 中对接音轨后,播放试听,并缩放波形图,检查波形是否正确对齐。若出现波形未对齐或播放时有咔哒声等问题,可能是在导出和处理过程中对音频施加了额外的效果器处理,如混响、限制器、压缩等,导致音频前后不一致,影响对接效果。因此,需要确保在不同的导出和处理步骤中,音频不受到额外的处理,或者在每次处理时保持相同的效果设置。 具有此功能的音频编辑工具和网站包括: 1. Studio One:可用于对齐拼接音轨,并进行后续的叠加额外音轨、调整音量和平衡等操作,以丰富音频的层次,注意叠加后各音轨的电平,避免过载或失衡。 2. Udio:具有混音功能,可对现有剪辑进行微妙或明显的变化。在提示框中有新的区域,通过滑块控制混音效果的强度。 此外,阿里的相关研究全面概述了大语言模型自动对齐的主要技术路径,将现有的自动对齐方法分为四大类:利用模型固有偏好实现对齐、通过模仿其他模型行为实现对齐、利用其他模型反馈实现对齐、通过环境交互获得对齐信号,并探讨了自动对齐背后的机理以及实现有效自动对齐的关键因素。但此研究主要针对大语言模型,对于音频对齐的直接应用可能有限。
2024-10-17
思维链技术什么
思维链技术(Chain of Thought,简称 CoT)是让大模型能够涌现出一系列神奇能力的底层技术,在大模型的研发中备受关注。 其主要特点和作用包括: 1. 旨在通过向大语言模型展示少量样例,并解释推理过程,让模型学会在生成答案时展示推理过程,引导其得到更准确的答案。 2. 相当于将黑盒深度学习的多步推理过程的中间步骤拆开,解耦各个步骤的工作,简化每一步工作上模型的压力,在提高可解释性的同时提升模型性能。 3. 利用了大语言模型在预测 Token 序列方面的优势,将其通常隐含的推理步骤转化为明确的、指导性的序列,增强模型产生基于逻辑推理输出的能力,特别是在复杂的解决问题场景下。 4. 主要有零样本 CoT 和手动 CoT 两种变体。零样本 CoT 促使模型逐步解开问题,鼓励逐步阐明推理过程;手动 CoT 需要提供明确的、逐步的推理示例作为模板,更明确地引导模型朝向推理输出,但存在可扩展性和维护方面的挑战。 5. 作为一种促进语言模型推理的方法,具有几个吸引人的特性: 允许模型将多步骤问题分解为中间步骤,为需要更多推理步骤的问题分配额外计算。 提供了一个可解释的窗口,观察模型的行为,便于调试推理路径。 可用于数学文字问题、常识推理和符号操纵等任务,原则上适用于人类可以通过语言解决的任何任务。 通过在少量提示的例子中包含思维链序列,可容易地在现成语言模型中引出思维链推理。 CoT 提出者 Jason Wei 表示,他的灵感来源于一本叫做《Waking up》的冥想之书。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