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 AI Agent 落地业务应用的相关内容:
影刀 RPA + AI Power
智谱 AutoGLM
学习路径
大模型只能接收特定类型的输入内容,并按要求输出结果,但无法直接代替用户自动执行操作,这就极大限制了AI的能力,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仍需要大量的人工配合才能发挥作用。AI Power集成了丰富的AI组件及各种技能组件,可以极大地拓展AI服务的能力边界,打造AI Agent。比如搜索引擎组件可以让AI接入互联网获取实时信息,RPA组件可以直接调用影刀RPA客户端应用,从而实现AI自动化操作等。[heading2]无缝多样的使用方式[content]嵌入方式:网页分享、对话助理、API集成等企业有非常多分散的系统,对外的官网、客服群,内部的OA、CRM、ERP等,业务数据全都分散在这一个个信息孤岛上,很难用一套方案打通所有系统。AI Power提供网页使用、API对接、影刀RPA内置指令等多种调用方式,方便企业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接入方式,让内部员工、外部客户等便捷地与AI交互。[heading2]贴身的企业级服务支持[content]服务内容:提供教学培训、技术答疑、场景共创等方面的贴身服务大模型类的AI对大部分企业来说都是新东西,企业既缺少对应的开发经历,也缺少相关的人才储备,从0开始非常困难,也容易走弯路。影刀AI Power拥有完整的产品运营、客户成功、技术支持团队,为每个客户提供贴身服务,帮助企业把产品用起来,把AI落地下去,找到最佳实践,助力业务成功。
经过几天的深度测试,AutoGLM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AI Agent真正落地的希望。还记得一年前,当我第一次尝试开发类似功能时,遇到的种种困境:API对接难、多模态识别差、操作不精准...这些问题让人觉得AI Agent离真正可用还很遥远。但AutoGLM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解决了这些难题。它没有执着于传统的API集成路线,而是借助RPA的思路,通过模拟人类操作来实现跨应用的控制。这种方案虽然不完美,但确实让AI Agent从实验室走向了现实。在测试过程中,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场景理解能力。当我说"帮我买一杯咖啡"和"帮我买一包咖啡豆"时,它能准确地分别打开美团和淘宝。这不是简单的规则匹配能力可以实现的。它展现出了真正的智能理解能力,能够根据用户意图选择最合适的应用场景。当然,AutoGLM现在离好用还差很长的路。语音识别有时会出现偏差,复杂界面下的操作稳定性还需提升,只支持安卓也限制了不少用户。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技术迭代来解决的问题。重要的是,它已经证明了AI Agent落地是可行的。我特别欣赏智谱团队的产品思路。他们没有一上来就追求全能,而是选择了几个高频场景深耕细作。点外卖、写点评、看公众号,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操作,背后其实涉及复杂的技术难题。能把这些场景做好,已经足够证明产品的价值。展望未来,我觉得AutoGLM的发展空间还很大。随着多模态理解能力的提升,支持场景会越来越丰富;随着操作精准度的提高,用户体验会越来越自然。它的出现,或许会改变我们与手机交互的方式,就像当年第一款智能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样。
结合我们“一人公司”的愿景,我们需要大量的智能体(数字员工)替我们打工.而未来的AI数字员工,会以大语言模型为大脑,串联所有已有的工具和新造的AI工具.@罗文:数字员工(agent)=学历(大模型)+察言观色(观察)+逻辑思维(推理)+执行(SOP)创造者的学习也依照这个方向,用大模型和Agent模式把工具串起来,着重关注在创造能落地AI的agent应用.大模型的开发研究和演进,就交给学术界和大厂吧.😄[heading2]Agent工程(基础版)[content]如同传统的软件工程学,Agent工程也有一个迭代的范式:1.梳理流程:梳理工作流程SOP,并拆解成多个单一「任务」和多个「任务执行流程」.2.「任务」工具化:自动化每一个「任务」,形成一系列的小工具,让机器能完成每一个单一任务.3.建立规划:串联工具,基于agent框架让bot来规划「任务执行流程」.4.迭代优化:不停迭代优化「任务」工具和「任务执行流程」规划,造就能应对实际场景的Agent.[heading2]数字员工“进化论”[content]itao:《从copilot到Agent,从实习到转正,从副驾到主驾》--到底是固化流程,还是让AI自主思考,需要在对AI能力基础上作出妥协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