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历史写过的文章发给 AI 以训练生成写作风格,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同时,就像夙愿提到的,找选题对于写作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优秀公众号的文章,分析其选题思路、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不断训练自己的“写作模型”,但要注意不能照搬,而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主体性”的介入也很关键。比如在使用 Prompt 生成公众号文章时,要先思考自己对写作的理解以及对特定主题写作风格的认知,这样写出来的 Prompt 才会有个人特色。日常也要注重基本功的积累,因为在表达“意象”时非常考验语言能力。
我来分享一个实战案例,我们公司每年会举办年会,在过去几年中,每年的年会现场有一个特别安排:会在每个座位上放一张煽情的“手写信”,回顾公司的历程,激发大家的情感共鸣。以往,每年的“手写信”都是我写的,属于那种煽情的文艺风。2023年是AI大爆发的元年,我就开始使用AI克隆了一个“我自己”,来代替我写这封“手写信”,我是如何做的呢?首先,我把过去写的三篇“手写信”发给AI,让AI总结这三篇“手写信”的写作特点;然后,根据AI总结的写作特点,编写出“手写信风格”的提示词,这样就克隆了一个“我自己”;未来,我可以无限次的使用这个风格来帮我写“手写信”。过去需要几天时间来构思和写作内容,我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花3分钟时间,让AI分别写三篇内容;从三篇内容中找到写得最符合自己心意的作品,从另外两篇内容中寻找好的段落;最后就是整合、修改、删减和润色,一篇文章你不需要太耗费脑力,只需要“微调”就写行,少则几分钟、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
(如果你已经同意了选题很重要,那么这一段不用看了。)说到找选题,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你知道大语言模型是怎么学习的吗?其中有个关键环节叫"监督学习"。简单说,就是给AI看一堆优秀的文本示例,AI先学习什么是好内容,才能写出好内容,这个过程跟我们公众号创作者学习写作,其实挺像的。想想看,如果你从来没读过任何高阅读量的文章,怎么可能写出高阅读量文章呢?你得先接触大量成功案例,才能培养出好的写作感觉。我之前刚开始写公众号时,我以为自己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行了,结果就真不行。后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其他优秀公众号的文章。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文笔、选题、结构都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这就像AI的学习过程。它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从海量优质内容中学习规律和模式。我们人类也一样,需要不断"训练"自己的"写作模型"。所以,当你在刷那些大号的文章时,别只是随便看看。试着分析他们的选题思路、文章结构、表达方式。但要注意,学习不等于照搬,就像AI最后能产生原创内容一样,我们的目标也是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不主动学习,很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的陷阱。你可能一直在写,但文章质量没有实质性提升,这就像AI如果训练数据质量差,输出的内容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所以,找选题其实是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你看的好文章越多,你的"选题模型"就越强大。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对好选题越来越敏感。
另一个人,可能看绘本比较多,她的联想有可能就是法国的某个绘本艺术家。这里的差异,就是「主体性」的介入。AI是个放大器,不是个许愿器。大家之前读过的书,见过的人,聊过的天,想过的事,沉淀在身,AI会放大那个东西。去年,结构化写法。相当于是绕着我想描述的那个Task走了一圈,把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装到结构化的框中。今年,Lisp写法。相当于是绕着它走了一圈,盘坐下来,感受脑中那个「意象」画面,然后通过(函数(嵌套数据))的表达方式,来传递那个画面。我觉得,最大的转变,就是「主体性」介入。去年的写法,是在描述「它」长啥样。今年的写法,是在描述「我眼中的它」是啥样。比如,用Prompt来生成公众号文章这个场景。去年,我的写法,会找一个写作方法论,把情绪,结构,措词,语气,这些维度都给逐一说明,让它按输入的主题生成内容。今年,会先停下来想一下,我是如何理解写作的。哪怕要生成一个名人的文章,也要想下,我眼中的他的写作风格是什么。这样写出来的Prompt,才会有「你的味道」。摆脱去年的「匠气」。我目前写的时候,会静下来,去感受那个「意象」。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想到的词,并不能精准表达那个「意象」。非常吃基本功。真功夫,在日常。Lisp对我而言,更像是,它来表达大脑中间过程的「概念」。由中间层的「概念」世界到最终的「语言」世界,要经历一次语义的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