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 通往AGI之路 」飞书知识库 →
首页/问答列表/问答详情

ai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回答

AI 的底层逻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决策方面:AI 在越来越多的场景落地,成为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然而,AI 的决策过程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复杂计算和模式匹配,其本质存在局限性,是个“黑盒”,输出结果可见但决策过程难以理解,这种不透明性给企业决策带来风险。
  2. 大模型方面:大模型依靠概率计算逐字接龙工作,参数规模的增加使其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从而“涌现”出智能。大模型的知识是通过预训练预先学习和存储的,但在没有外部帮助时,其知识信息可能不完备和滞后。
  3. 神经网络方面:计算机科学家以人脑神经元细胞结构为灵感,利用概览模型在计算机上实现对人脑结构的模仿,但大模型内部如同人类大脑一样是混沌系统,即使是开发者也无法解释其微观细节。
内容由 AI 大模型生成,请仔细甄别(powered by aily)

参考资料

AI决策背后的黑箱:企业如何避免陷入智能陷阱,重塑决策流程

今年1年多的发酵,这波AI在越来越多的场景落地,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它可以通过处理海量数据,为企业提供精准的预测和决策建议,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中快速做出反应。然而,正如赫拉利在其著作中所指出的,AI的决策过程并不代表“理解”,而是基于复杂的计算和模式匹配。AI的强大计算能力常常掩盖了其本质的局限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AI决策与人类独立判断之间的关系。[heading2]AI决策的黑盒效应[content]目前看来,并没有人,也没有机构完全理解AI背后的逻辑,妥妥就是个“黑盒”,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看到其输出结果,但很难理解背后的具体决策过程。AI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使得即使是系统开发者也很难解释某一特定决策背后的细节。这种不透明性给企业决策带来了很大的风险。赫拉利曾提出,虽然AI看似能够提供最优解决方案,但这些方案本质上只是基于统计模型和大量历史数据的运算结果,并不具备真正理解和情境感知。举个例子,企业领导层在进行市场战略调整时,可能依赖AI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但在高度复杂或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AI的决策是否真正考虑到了变化的变量,是否能够识别出潜在的长期风险?由于AI决策过程不可见或难以解释,企业管理者可能会倾向于盲目信任AI,忽视了自身对市场环境的判断。这种信任的盲点正是AI决策的黑盒效应带来的潜在问题。AI让我们快速启动一件事,快速做图,快速做视频,快速写文章,快速做报告,但是当我们想要深入,精雕细琢的时候,很快就会意识到,并不容易!

走入AI的世界

没错,这就是大语言模型真实工作的样子,平时使用大模型看到他逐字输出的样子,并不是程序员做的酷炫“打字机”效果,而是大模型就是如此这般工作的。按照我们的常识认知,这种依靠概率计算逐字接龙的方法,恐怕连生成一个通顺的句子都难,更别提生成高质量有意义的回答了,为什么这种方法会有效呢?答案就是大,GPT-1的参数规模是1.5亿,GPT-2 Medium的参数规模是3.5亿,到GPT-3.5时,他的参数规模来到了惊人的1750亿,我们常说大力出奇迹,参数规模的增加,使得大模型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最终“涌现”出了这种惊人的“智能”。反观人类自身,无论是长周期看物种的进化,还是短周期看一个个体的学习成长历程,都有这样“涌现”的结构,就像当我打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大脑也在神奇的进行着快速的语言组织,这个边打字边思考边输出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场接龙游戏呢?图15文字接龙游戏预训练(Pre-trained):正如我们前面五点朴素洞察提到的,人类是不知道自己没见过/学过的知识的,大模型也是如此,大模型“脑袋”里存储的知识,都是预先学习好的,这个预先学习并把对知识理解存储记忆在“脑袋”里的过程,就称为预训练。预训练是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算力资源的,当你了解并意识到预训练机制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在没有其他外部帮助(例如使用浏览器插件,RAG等)的情况下,大模型所知道的知识信息总是不完备的,滞后的(非实时)。

走入AI的世界

下图(图11)中的左下角展示了生物神经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对比,早在初中生物课本上,我们就学习了解过大脑神经元细胞的基本结构,正是一个个这样的细胞彼此“手拉手”交织出一张庞大复杂的神经网络,让我们拥有了引以为傲的智能。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们以此为灵感,利用概览模型很巧妙的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对人脑这种结构的模仿,只不过由于计算机是在二进制下工作的,因而其每个神经元节点也更为简单(本质上只是将接受的输入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加法和乘法运算,而后输出)。下图中关于激活函数(用来实现归一化操作)和概率模型的内容,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放心跳过,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检索这些关键词并关注这篇发表于1957年的论文(https://www.ling.upenn.edu/courses/cogs501/Rosenblatt1958.pdf)。图11生物神经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事实上,正如人类大脑是一个混沌系统一样,大模型内部也是一个混沌系统,正如我们无法知道自己大脑里某个特定的神经元细胞存储着什么具体的信息或知识,即使是OpenAI的科学家,也同样也无法解释大模型内的微观细节。这种不确定带来的“不安感”让人有些不爽,但有一点似乎是确定的,那就是学习人类大脑结构的AI,不仅学去了我们身上的诸多优点,也学习了其他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了“缺陷”和“不足”。我们不妨带入自身,一起来尝试思考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这是一句话,遮住了部分文字)问题5问题6我做过大量真实的调查:

其他人在问
AI 图像识别的发展历程
AI 图像识别的发展历程如下: 早期处理印刷体图片的方法是将图片变成黑白、调整为固定尺寸,与数据库对比得出结论,但这种方法存在多种字体、拍摄角度等例外情况,且本质上是通过不断添加规则来解决问题,不可行。 神经网络专门处理未知规则的情况,如手写体识别。其发展得益于生物学研究的支持,并在数学上提供了方向。 CNN(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基于大脑中两类细胞的级联模型,在计算上更高效、快速,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应用中表现出色。 ImageNet 数据集变得越来越有名,为年度 DL 竞赛提供了基准,在短短七年内使获胜算法对图像中物体分类的准确率从 72%提高到 98%,超过人类平均能力,引领了 DL 革命,并开创了新数据集的先例。 2012 年以来,在 Deep Learning 理论和数据集的支持下,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大爆发,如卷积神经网络(CNN)、递归神经网络(R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每种都有不同特性。例如,递归神经网络是较高层神经元直接连接到较低层神经元;福岛邦彦创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人脑中视觉的运作方式,架构基于初级视觉皮层中的简单细胞和复杂细胞,简单细胞检测局部特征,复杂细胞汇总信息。
2024-11-14
我现在是一个AI小白,我想学习AI相关知识,我要怎么进阶学习?
对于 AI 小白的进阶学习,您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 了解 AI 基本概念: 阅读「」部分,熟悉 AI 的术语和基础概念,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主要分支及其之间的联系。 浏览入门文章,了解 AI 的历史、当前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2. 开始 AI 学习之旅: 在「」中找到为初学者设计的课程,特别推荐李宏毅老师的课程。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如 Coursera、edX、Udacity)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并争取获得证书。 3. 选择感兴趣的模块深入学习: AI 领域广泛,如图像、音乐、视频等,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特定模块深入学习。 掌握提示词的技巧,因其上手容易且实用。 4. 实践和尝试: 理论学习后,通过实践巩固知识,尝试使用各种产品创作自己的作品。 分享实践后的经验和成果。 5. 体验 AI 产品: 与 ChatGPT、Kimi Chat、智谱、文心一言等 AI 聊天机器人互动,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交互方式,获取实际应用中的体验,激发对 AI 潜力的认识。 同时,您还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AI 背景知识: 基础理论:了解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历史发展:简要回顾 AI 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 数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熟悉均值、中位数、方差等统计概念。 线性代数:了解向量、矩阵等线性代数基本概念。 概率论:基础的概率论知识,如条件概率、贝叶斯定理。 算法和模型: 监督学习:了解常用算法,如线性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VM)。 无监督学习:熟悉聚类、降维等算法。 强化学习:简介强化学习的基本概念。 评估和调优: 性能评估:了解如何评估模型性能,包括交叉验证、精确度、召回率等。 模型调优:学习如何使用网格搜索等技术优化模型参数。 神经网络基础: 网络结构: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包括前馈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 激活函数:了解常用的激活函数,如 ReLU、Sigmoid、Tanh。
2024-11-14
哪里可以学习AI
以下是为您提供的新手学习 AI 的建议: 1. 了解 AI 基本概念: 建议阅读「」部分,熟悉 AI 的术语和基础概念。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它的主要分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浏览入门文章,这些文章通常会介绍 AI 的历史、当前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开始 AI 学习之旅: 在「」中,您将找到一系列为初学者设计的课程。特别推荐李宏毅老师的课程。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如 Coursera、edX、Udacity)上的课程,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并有机会获得证书。 3. 选择感兴趣的模块深入学习: AI 领域广泛(比如图像、音乐、视频等),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一定要掌握提示词的技巧,它上手容易且很有用。 4. 实践和尝试: 理论学习之后,实践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尝试使用各种产品做出您的作品。 在知识库提供了很多大家实践后的作品、文章分享,欢迎您实践后的分享。 5. 体验 AI 产品: 与现有的 AI 产品进行互动,如 ChatGPT、Kimi Chat、智谱、文心一言等 AI 聊天机器人,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交互方式。 6. 持续学习和跟进: AI 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不断涌现。关注 AI 领域的新闻、博客、论坛和社交媒体,保持对最新发展的了解。 考虑加入 AI 相关的社群和组织,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会议,与其他 AI 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交流。 记住,学习 AI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不要害怕犯错,每个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 AI 知识体系,并能够在这一领域取得自己的成就。完整的学习路径建议参考「通往 AGI 之路」的布鲁姆分类法,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
2024-11-14
让AI帮我操作电脑
目前在让 AI 操作电脑方面,有以下相关信息: 去年夏天在处理自动备份配置脚本的任务中,尽管对运维领域不熟悉且编写 Shell 脚本遇到困难,但 AI 可以作为很好的教练,通过请教如“请告诉我 rclone 命令的用法”“Shell 里面的循环怎么写”等具体问题,AI 能提供解决方案,甚至写出带详细中文注释的代码。 4 月动态中有一些相关的 AI 新产品,如 AutoGPT GUI 开放了 waitlist,MULTI·ON plugin 能在笔记本电脑上自动执行许多任务,BabyBeeAGI 有更强的任务管理等能力,MiniAGI 基于 GPT3.5Turbo/4 能执行多种任务。 生成式 AI Studio 中,可定义场景让 AI 响应特定查询,如设定名字和身份后对 help desk 查询做出特定回应。还提到 Google 提供了 API 和 SDK 帮助构建应用程序,以及调整语言模型以提高响应质量,提示的设计会影响模型结果,但制作提示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2024-11-13
给出指令,让AI帮我执行的网页,app,大模型,小程序
以下为一些可以给出指令让 AI 帮您执行的网页、app、大模型和小程序: 1. Midjourney:在生成 UI 界面方面表现出色。如果想指定生成某个页面(如首页、登录页等),只需添加页面指令描述,例如“landing page”(社交平台登录页)、“Profile Page”(人力资源类产品的个人资料页)。其产出的设计图视觉效果不错,适合在 APP 设计的初始阶段提供灵感和创意,但目前直接用于落地开发仍有距离。 2. 很多 AI 网站可以创建“智能体”,例如您可以为其配置提示词、知识库、能力配置等,让其为您工作,如出试题、找资料、画插图、专业翻译等。 3. 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要把大模型当作大学生而非专家,“实习生”只能执行任务,需要您指明方向、拆解任务、教其一步步操作,像导演一样编排具体流程、检查结果、修改流程并反复迭代。提示语的核心是逻辑,要将复杂任务拆分成科学合理的步骤,且确保每个步骤的结果能为后续步骤提供基础。同时,即使在 Prompt 里指明了步骤,如果没有打印出来,也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2024-11-13
AI可以解决可控性核聚变吗
AI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解决可控性核聚变问题。 从全人类能源供给的角度来看,可控核聚变是唯一有希望大幅提升全人类能源供给数量级的技术。目前,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中,AI 已经发挥了作用。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通过 AI 成功在离子体撕裂前 300ms 进行了预测,这是可控核聚变进展的一小步。 同时,由于 AI 发展对能源的强大需求,科技公司纷纷投资致力于核聚变技术商业化的公司,如 Sam Altman 投资了 Helion Energy,谷歌投资了 TAE Technologies,OpenAI 投资了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这很有可能加速攻克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题。 此外,AI 已经在工业中对诸如控制核聚变过程等大规模安全关键实践带来了变革。
2024-11-13
ai的底层逻辑
AI 的底层逻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大模型的底层原理: 大语言模型依靠概率计算逐字接龙的方式工作,平时看到的逐字输出并非特效,而是其真实的工作方式。 大模型参数规模的增加,如从 GPT1 的 1.5 亿到 GPT3.5 的 1750 亿,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从而“涌现”出智能。这种“涌现”结构在人类的进化和个体学习成长中也存在。 预训练是大模型获取知识的方式,其需要大量时间和算力资源。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情况下,大模型的知识信息可能不完备且滞后。 GPT 是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模型(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指大模型根据已有输入不断计算生成下一个字词,直至计算出概率最大时结束输出。 2. 必须理解的核心概念: LLM 是 Large language model 的缩写,即大语言模型。 Prompt 是提示词,即输入给大模型的文本内容,其质量会显著影响回答质量。 Token 是大模型语言体系中的最小单元,不同厂商对中文的切分方法不同,通常 1Token≈12 个汉字,大模型的收费和输入输出长度限制以 token 为单位。 上下文指对话聊天内容的前后信息,其长度和窗口会影响大模型回答质量。
2024-11-06
如果想学习ai,作为ai产品经理,需要ai底层的算法掌握到什么程度
作为 AI 产品经理,对 AI 底层算法的掌握程度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产品核心技术:了解基本的机器学习算法原理,以便做出更合理的产品决策。 2. 与技术团队有效沟通:掌握一定的算法知识,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 3. 评估技术可行性:在产品规划阶段,能够准确判断某些功能的技术可行性。 4. 把握产品发展方向:了解算法前沿,更好地把握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 5. 提升产品竞争力:发现产品的独特优势,提出创新的产品特性。 6. 数据分析能力:掌握相关算法知识,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如果希望在 AI 领域继续精进,还需要了解以下基础内容: AI 背景知识: 基础理论:清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定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历史发展:简要回顾 AI 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 数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熟悉均值、中位数、方差等统计概念。 线性代数:了解向量、矩阵等基本概念。 概率论:掌握基础的概率论知识,如条件概率、贝叶斯定理。 算法和模型: 监督学习:了解常用算法,如线性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VM)。 无监督学习:熟悉聚类、降维等算法。 强化学习:了解其基本概念。 评估和调优: 性能评估:知道如何评估模型性能,包括交叉验证、精确度、召回率等。 模型调优:学会使用网格搜索等技术优化模型参数。 神经网络基础: 网络结构:理解包括前馈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的基本结构。 激活函数:熟悉常用的激活函数,如 ReLU、Sigmoid、Tanh。
2024-11-05
AIGC的底层科学原理是神经网络吗?
AIGC 的底层科学原理包含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模型,用于对函数进行估计或近似。它由大量的人工神经元联结进行计算,是一种自适应系统,具备学习功能。 在 AI 领域,神经网络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深度学习就是一种参照人脑结构,包含神经网络和神经元的方法(因层数较多而称为深度)。神经网络可以用于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同时,Transformer 模型的出现也对 AIGC 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完全基于自注意力机制处理序列数据,比循环神经网络更适合处理文本的长距离依赖性。
2024-10-30
AI搜索的底层逻辑是怎样的
AI 搜索的底层逻辑主要是“检索增强生成(RAG)”,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 检索(Retrieve):使用用户的查询(query)调用搜索引擎 API,获取搜索结果。 2. 增强(Augmented):设置提示词,将检索结果作为挂载的上下文。 3. 生成(Generation):大模型回答问题,并标注引用来源。 在检索过程中,还涉及以下原理: 1. 信息筛选与确认:对检索器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估,筛选出最相关和最可信的内容,并验证信息的来源、时效性和相关性。 2. 消除冗余:识别和去除多个文档或数据源中的重复信息,避免在生成回答时出现重复或矛盾。 3. 关系映射:分析不同信息片段之间的逻辑和事实关系,如因果、对比、顺序等,构建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4. 上下文构建:将筛选和结构化的信息组织成连贯的上下文环境,包括排序、归类和整合。 5. 语义融合:必要时合并意义相近但表达不同的信息片段,减少语义重复并增强表达力。 6. 预备生成阶段:将整合好的上下文信息编码成适合生成器处理的格式,如转化为适合输入到生成模型的向量形式。 最后,全新的上下文被传递给大语言模型,大语言模型根据提供的信息生成准确和连贯的答案。影响 AI 搜索的关键因素包括挂载的上下文信息密度和基座模型的智能程度。在响应速度方面,Retrieve 要求联网检索信息的速度快,Generation 要求大模型生成内容的速度快,同时为提高准确度可能存在耗时的重排和获取内容详情步骤。
2024-10-16
模型训练的底层原理
模型训练的底层原理如下: 对于多模态模型,以生图片环节的扩散模型(如 StableDiffusion)为例,其训练过程是先对海量带有标注文字描述的图片逐渐加满噪点,模型学习并沉淀每一步图片向量值和文字向量值的数据分布演变规律。后续输入文字后,模型根据文字转化的向量指导充满噪点的图片减噪点以生成最终图片。 大语言模型在接收到请求时,会将自然语言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向量格式。其训练过程类似于通过已知的几组值计算方程式中的参数,大语言模型的参数可能多达 1750 亿个。 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参数获取是关键,训练是一个计算量极大的过程,如 Llama2 70B 模型的训练涉及约 10TB 的互联网文本抓取,需要大量互联网资源和约 6000 个 GPU 运行约 12 天,花费约 200 万美元,将文本压缩成参数文件,这是一种有损压缩,得到的是训练文本的一种格式塔。
2024-10-15
大模型训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大模型训练的底层逻辑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参数数量庞大:大模型拥有从数十亿到数千亿的大量参数,这些参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帮助模型更深入地理解和生成数据。 2. 多模态原理:以图片生成为例,如当前较火的 StableDiffusion 所采用的扩散模型,其训练过程是先给海量带有标注文字描述的图片逐渐加满噪点,模型学习每一步图片向量值和文字向量值的数据分布演变规律并沉淀下来。后续输入文字后,模型根据文字转化的向量指导充满噪点的图片减噪点以生成最终图片。 3. 数据依赖:大模型通过处理和理解海量数据来学习,包括文本、图像、音频等。但也存在知识局限性,如无法获取实时性、非公开或离线的数据。 4. 存在问题:大模型技术本质导致输出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存在幻觉问题,会提供虚假、过时或通用信息,且应用时还需考虑数据安全性。
2024-09-20
搭建一个数据解读的ai工具,文字描述要有逻辑性,符合金字塔原则
很抱歉,目前知识库中没有关于搭建一个数据解读的 AI 工具且文字描述要符合金字塔原则的相关内容。但一般来说,搭建这样一个工具需要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明确数据来源和类型:确定您要处理的数据是来自数据库、文件、网络等,以及数据的格式和特点,例如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 2. 选择合适的技术框架:根据需求和技术能力,选择适合的 AI 框架和工具,如 TensorFlow、PyTorch 等。 3.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归一化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和模型的训练效果。 4. 特征工程:提取有意义的特征,以便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数据。 5. 选择模型:根据数据特点和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 AI 模型,如决策树、神经网络等。 6. 训练模型:使用预处理后的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并不断调整参数以优化性能。 7. 评估模型:使用合适的指标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如准确率、召回率等。 8. 优化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 9. 设计文字描述逻辑:按照金字塔原则,先给出结论或主要观点,然后逐步展开支持性的细节和论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实际搭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技术和业务上的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
2024-11-03
生成逻辑图或结构图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于绘制逻辑视图、功能视图和部署视图的工具: 1. Lucidchart:流行的在线绘图工具,支持多种图表创建,用户可通过拖放界面轻松创建架构图。 2. Visual Paradigm:全面的 UML 工具,提供创建各种架构视图的功能,如逻辑视图(类图、组件图)、功能视图(用例图)和部署视图(部署图)。 3. ArchiMate:开源的建模语言,专门用于企业架构,支持逻辑视图创建,可与 Archi 工具配合使用,该工具提供图形化界面创建 ArchiMate 模型。 4. Enterprise Architect:强大的建模、设计和生成代码工具,支持创建多种架构视图,包括逻辑、功能和部署视图。 5. Microsoft Visio:广泛使用的图表和矢量图形应用程序,提供丰富模板用于创建相关视图。 6. draw.io(现称为 diagrams.net):免费的在线图表软件,允许创建各种类型图表,包括逻辑视图和部署视图。 7. PlantUML:文本到 UML 转换工具,通过编写描述性文本自动生成序列图、用例图、类图等,帮助创建逻辑视图。 8. Gliffy:基于云的绘图工具,提供创建各种架构图的功能,包括逻辑视图和部署视图。 9. Archi:免费开源工具,用于创建 ArchiMate 和 TOGAF 模型,支持逻辑视图创建。 10. Rational Rose:IBM 的 UML 工具,支持创建多种视图,包括逻辑视图和部署视图。 请注意,虽然这些工具可以辅助创建架构视图,但它们不都是基于 AI 的。AI 在绘图工具中的应用通常涉及到智能推荐布局、自动生成图表代码或识别图表中的模式和关系。在选择工具时,您应该考虑您的具体需求,比如是否需要支持特定的建模语言、是否需要与特定的开发工具集成、是否偏好在线工具或桌面应用程序等。
2024-11-03
我想让AI帮我润色两句话,让其符合科研论文的用语习惯,并且有逻辑,可以适当改变语序、及表达方式,也允许添加或删除部分内容,该怎么下指令
以下是关于让 AI 润色两句话使其符合科研论文用语习惯且有逻辑的指令建议: 首先,明确您要润色的两句话的具体内容,并清晰地向 AI 描述您的需求。例如:“请将以下两句话按照科研论文的用语习惯进行润色,使其逻辑清晰、表达准确。句子 1:。” 在指令中,可以强调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适当调整语序和表达方式,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优化句子结构,使其更具学术性和专业性。” 同时,您还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信息或特定的学科领域,以便 AI 更好地理解您的需求并进行更精准的润色。 常见的适合文章润色的 AI 工具包括: 1. Wordvice AI:集校对、改写转述和翻译等功能于一体的 AI 写作助手,基于大型语言模型提供全面的英文论文润色服务。 2. ChatGPT:由 OpenAI 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可用于学生和写作人员的多方面写作辅助。 3. Quillbot:人工智能文本摘要和改写工具,可用于快速筛选和改写文献资料。 4. HyperWrite:基于 AI 的写作助手和大纲生成器,可帮助用户在写作前进行头脑风暴和大纲规划。 5. Wordtune:AI 驱动的文本改写和润色工具,可以帮助用户优化文章的语言表达。 6. Smodin:提供 AI 驱动的论文撰写功能,可以根据输入生成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 总的来说,这些 AI 工具涵盖了文章润色的各个环节,包括校对、改写、大纲生成、内容生成等,可以有效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科研人员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使用。
2024-10-20
神经活动中内在思想的逻辑演算
以下是关于您提到的“神经活动中内在思想的逻辑演算”的相关内容: 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中,沃伦·麦卡洛克(Warren McCulloch)和沃尔特·皮兹(Walter Pitts)曾表明,把二进制输入值加起来,并在和大于一个阈值时输出 1,否则输出 0 的神经元模型,可以模拟基本的或/与/非逻辑函数。这为后续对神经活动中内在思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相关研究中,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构想了感知机,它作为简化的数学模型解释大脑神经元如何工作。感知机取一组二进制输入值,将每个输入值乘以一个连续值权重,并设立一个阈值,如果这些加权输入值的和超过这个阈值,就输出 1,否则输出 0 。 此外,1986 年提出的构想让人们广泛理解了应该如何训练多层神经网络解决复杂学习问题,使得神经网络得以回归和发展。 参考文献: Christopher D.Manning. , 701–707.↩ F.Rosenblatt. The perceptron, a perceiving and recognizing automaton Project Para. Cornell Aeronautical Laboratory, 1957.↩ W.S.McCulloch and W.Pitts. A logical calculus of the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 The 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physics, 5:115–133, 1943.↩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D.O.Hebb.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ew York, 1949 ↩ B.Widrow et al. Adaptive ”Adaline” neuron using chemical ”memistors”. Number Technical Report 15532. Stanford Electron. Labs., Stanford, CA, October 1960.↩ “New Navy Device Learns By Doing”, New York Times, July 8, 1958.↩ Perceptrons. 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Geometry. MARVIN MINSKY and SEYMOUR PAPERT.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 1969.↩ Linnainmaa, S. .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cumulative rounding error of an algorithm as a Taylor expansion of the local rounding errors. Master’s thesis, Univ. Helsinki.↩
2024-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