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主流的大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大模型的特点包括:
数字化的好处是便于计算机处理。但为了让计算机理解Token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把Token表示成稠密矩阵向量,这个过程称之为embedding([3]),常见的算法有:基于统计Word2Vec,通过上下文统计信息学习词向量GloVe,基于词共现统计信息学习词向量基于深度网络CNN,使用卷积网络获得图像或文本向量RNN/LSTM,利用序列模型获得文本向量基于神经网络BERT,基于Transformer和掩码语言建模(Masked LM)进行词向量预训练Doc2Vec,使用神经网络获得文本序列的向量以Transform为代表的大模型采用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机制来学习不同token之间的依赖关系,生成高质量embedding。大模型的“大”,指的是用于表达token之间关系的参数多,主要是指模型中的权重(weight)与偏置(bias),例如GPT-3拥有1750亿参数,其中权重数量达到了这一量级,而词汇表token数只有5万左右。参考:[How does an LLM"parameter"relate to a"weight"in a neural network?](https://datascience.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120764/how-does-an-llm-parameter-relate-to-a-weight-in-a-neural-network"How does an LLM"parameter"relate to a"weight"in a neural network?")
大型模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大型语言模型,专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二是大型多模态模型,这类模型能够处理包括文本、图片、音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heading1]问题八、大型多模态模型与大型语言模型有何不同?[content]1.二者处理的信息类型不同。大型语言模型专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来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而大型多模态模型不仅能处理文本信息,还能理解和生成图片、音频等多种类型的信息,这使得它们能够在更多样化的任务中应用。2.应用场景也有所不同。大型语言模型主要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文本翻译、文本生成、情感分析等。而大型多模态模型由于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类型,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例如图像识别与描述、视频分析、语音识别与生成等。3.在数据需求方面也有所不同。大型语言模型主要依赖于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训练,而大型多模态模型则需要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训练,包括文本、图片、音频等,以便在不同模态间建立关联。[heading1]问题九、有了大模型,是不是还有小模型?[content]当我们谈论所谓的“小模型”时,实际上是在相对地比较。与那些拥有海量参数和训练数据的大型模型相比,这些模型的规模显得更小一些。因此,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习惯将它们称作“小模型”。但如果要更精确地描述,这些模型其实是被设计来完成特定任务的,比如最初用于图像分类的模型,只能分辨是或不是某一个东西(比如猫🐱、狗🐶)。
encoder-only:这些模型通常适用于可以自然语言理解任务,例如分类和情感分析.最知名的代表模型是BERTencoder-decoder:此类模型同时结合了Transformer架构的encoder和decoder来理解和生成内容。该架构的一些用例包括翻译和摘要。encoder-decoder的代表是google的T5decoder-only:此类模型更擅长自然语言生成任务。典型使用包括故事写作和博客生成。这也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众多AI助手的结构我们目前耳熟能详的AI助手基本都来自左侧的灰色分支,当然也包括ChatGPT。这些架构都是根据谷歌2017年发布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的transformer衍生而来的,在transformer中,包括Encoder,Decoder两个结构目前的大型语言模型就是右侧只使用Decoder的Decoder-only架构的模型大模型又大在哪呢?第一,大模型的预训练数据非常大,这些数据往往来自于互联网上,包括论文,代码,以及可进行爬取的公开网页等等,一般来说,现在最先进的大模型一般都是用TB级别的数据进行预训练。第二,参数非常多,Open在2020年发布的GPT-3就已经达到170B的参数在GPT3中,模型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任务描述,或给出详细的例子,完成任务但这与我们熟知的ChatGPT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使用ChatGPT只需要像和人类一样对话,就可以完成任务。除了形式上的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差距,那就是安全性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