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 AI 教育的相关内容:
在 Sam Altman 的《The Intelligence Age》一文中提到,人工智能将成倍增强人类能力,放大社会共享智慧,深度学习的可扩展性是关键驱动力,有望实现全球繁荣和问题解决,获得充足计算和能源对实现民主化和防止不平等至关重要,控制风险对发挥优势和确保未来积极发展也很重要。文中还指出,在智能时代,孩子将拥有虚拟导师,提供个性化教学,类似概念可应用于医疗保健等领域。
人们对 AI 时代的教育怀有期待,是因为当前的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如题海战术、考试制度等,导致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较差,对学习丧失兴趣。虽然教育资源比过去充裕,但学生学习能力未明显提升,对于三四五六线城市的学生选择有限。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已经在行动,跨学科项目老师带学生用 AIGC 做学校地图桌游,英语老师借助其备课授课,生物和信息科技老师合作带学生训练 AI 模型识别植物。数字与科学中心 EdTech 跨学科小组组长魏一然参与其中,她表示学生对 AIGC 的认知和理解差异大,学校领导层重视并给予自由空间,目前处于探索初级阶段但有一定成果。
这两天Sam Altman在X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Intelligence Age》的小作文(原文链接:[https:// ia.samaltman.com/](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ia.samaltman.com/)),在AI圈流传甚广,这篇文章比较长,而且信息也非常宽泛,有网友概况并提取了文章中的6个要点分别是:1.人工智能将成倍地增强人类的能力,实现今天看似魔术般的成就。2.社会是一种集体智慧,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放大这种共享智慧。3.深度学习的可扩展性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潜力的关键驱动力。4.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时代有望实现前所未有的全球繁荣和问题解决。5.获得充足的计算和能源对于实现人工智能民主化和防止不平等至关重要。6.控制人工智能的风险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并确保积极的未来至关重要。当然笔者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并非是要吹嘘一下最近openAI发布的o1模型有多么厉害或者多么神奇,而是看到Altman文中提到的智能时代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孩子将拥有虚拟导师,能够以任何语言和适合他们的节奏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类似的概念还可应用于医疗保健改进、创建人们想象的各种软件等领域。有了这些新能力,我们可以共享前所未有的繁荣。”读到这里自然就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下个AI时代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那么,今天就借助奥特曼这篇文章的标题做一个具体的延展对The Intelligence Age‘s Education做一次深度的思考!Sam Altman的X平台主页
在畅想之前,我想简单聊聊人们为什么会对下个AI时代的教育怀有期待。谈起教育,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对长时期以来的题海战术、考试制度、运行体系等等提出很多的或尖刻或温和的批评。似乎大家都非常了解应试教育体系之下不断内卷产生的种种弊端,但是对于如何解决这种弊端同时还能保证教育公平又显得无能为力和乏善可陈。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刷题,比如下面两张图是人教版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满篇的题目可以说是从头到尾。我们的教育改革实践这么多年过去了,以刷题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体系依然不可动摇。以至于后来慢慢演变出一个新的词语叫所谓的“小镇做题家”。其实我这里并不是想讨伐刷题不好,在目前的考试标准和形态之下,暂时还没有比刷题更高效,更具性价比的应试方法。但是这种以试题作为升学考试唯一标准的选拔方式的负面影响确实越来越大,典型代表就是在这套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相对较差的情况,这种弊端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体现的更为明显。而且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无限内卷刷题会孩子们对让学习本身越来越丧失兴趣。平心而论当下的教育资源要比10年前,20年前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充裕的多,今天在知乎、B站、douyin还有海外教育平台上都可以随处找到非常优质的课程与教材。但是我的感受却是这一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跃升。而对于哪些在时代的洪流下的小镇做题家们来说,通过刷题来到大学之后迎来的不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反而是愈加的迷茫与无所适从。诚然很多朋友也许会说,觉得应试不好可以选择出国,可以留学。我知道对于一二线的很多家庭来说,走应试的路线并非唯一选择,但是与此同时哪些三四五六线城市成长的“小镇做题家”们,真的没有太多的选择,除了往死里卷,其他的可选路径并不大多。
来源|多知作者|王上当大众都在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教育的影响时,学校已经行动起来。跨学科项目老师带着学生用AIGC做学校地图桌游,英语老师在AIGC的帮助下备课和授课,生物和信息科技老师合作一起带着学生用训练AI模型,用以识别植物……这是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正在探索的事情,数字与科学中心EdTech跨学科小组组长魏一然正在深入参与其中。魏一然曾在美国范德堡大学读研究生,在创新学校做过老师,还在腾讯做过教育产品经理,而今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工作内容似乎是为她量身订做的——以AIGC为切入点,做教师培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并指导学生做新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魏一然感触颇多,她在接受多知访谈时提到:“我没想到的是,学生们对AIGC的认知和理解有天壤之别,有部分学生对ChatGPT等工具几乎一无所知,很难提出好问题;但有小部分学生熟稔各种AI工具,比老师都懂。”对于目前的进展,魏一然说:“学校领导层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鼓励老师们大胆探寻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也给了很大的自由空间。整体而言,我们还在探索的初级阶段,但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heading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