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e to WaytoAGI Wiki →
Home/Question List/Question Detail

人工智能简史

Answer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中叶。最初,符号推理流行,带来了如专家系统等重要进展,但因方法无法大规模拓展应用场景,且从专家提取知识并保持知识库准确成本高,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人工智能寒冬”。

随着时间推移,计算资源便宜、数据增多,神经网络方法在计算机视觉、语音理解等领域展现卓越性能,过去十年中“人工智能”常被视为“神经网络”同义词。

以国际象棋计算机对弈程序为例,早期以搜索为基础,发展出阿尔法-贝塔剪枝搜索算法,搜索策略在对局结束时效果好,开始时因搜索空间大需学习人类对局改进算法,后续采用基于案例的推理,现代能战胜人类棋手的程序基于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

创建“会说话的程序”方法也在变化,早期如 Eliza 基于简单语法规则,现代助手如 Cortana、Siri 或谷歌助手是混合系统,使用神经网络转换语音、识别意图,未来有望出现完整基于神经网络的独立处理对话模型,如 GPT 和 Turing-NLG 系列神经网络已取得巨大成功。

最初查尔斯·巴贝奇发明计算机用于按明确程序运算,现代计算机仍遵循相同理念。但有些任务如根据照片判断年龄无法明确编程,因不知大脑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这类任务是人工智能感兴趣的。

译者:Miranda,原文见 https://microsoft.github.io/AI-For-Beginners/lessons/1-Intro/README.md 。

您还可以思考如果人工智能得以实现,哪些任务可以交给计算机完成,比如金融、医学和艺术领域如今如何从人工智能中受益。

Content generated by AI large model, please carefully verify (powered by aily)

References

人工智能简介和历史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中叶。最初,符号推理非常流行,也带来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例如专家系统——能够在某些有限问题的领域充当专家的计算机程序。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这种方法无法实现应用场景的大规模拓展。从专家那里提取知识,用计算机可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保持知识库的准确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而且因为成本太高,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适用。这使得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人工智能寒冬”([AI Winter](https://en.wikipedia.org/wiki/AI_winter))。随着时间的推移,计算资源变得越来越便宜,可用的数据也越来越多,神经网络方法开始在计算机视觉、语音理解等领域展现出可与人类相媲美的卓越性能。在过去十年中,“人工智能”一词大多被用作“神经网络”的同义词,因为我们听到的大多数人工智能的成功案例都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这些方法是如何变化的,例如,在创建国际象棋计算机对弈程序时:

人工智能简介和历史

早期的国际象棋对弈程序是以搜索为基础的——程序尝试估计对手在给定棋步数量下可能走的棋步,并根据在几步棋内所能达到的最佳位置选择最佳棋步。这带来了[阿尔法-贝塔剪枝](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pha%E2%80%93beta_pruning)搜索算法的发展。搜索策略在对局即将结束时效果很好,因为此时搜索空间对应的棋步可能性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内。然而在对局刚刚开始时,搜索空间非常巨大,需要考虑通过学习人类棋手之间的现有对局来改进算法。随后的实验采用了[基于案例的推理](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se-based_reasoning),即程序在知识库中寻找与当前棋局位置非常相似的案例,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棋步。能够战胜人类棋手的现代对弈程序都基于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程序通过长时间与自己的对弈,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以此来学会下棋,这与人类学习下棋的过程非常相似。不过,计算机程序可以用更少的时间下更多的棋,因此学习速度更快。✅对人工智能玩过的其他游戏做一个小调研。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创建“会说话的程序”(可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方法是如何变化的:早期的此类程序,如[Eliza](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IZA),基于非常简单的语法规则,并将输入的句子重新表述为一个问题。Cortana、Siri或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等现代助手都是混合系统,它们使用神经网络将语音转换成文本,并识别我们的意图,然后采用一些推理或明确的算法来执行所需的操作。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完整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来独立处理对话。最近的GPT和Turing-NLG系列神经网络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人工智能简介和历史

译者:Miranda,原文见https://microsoft.github.io/AI-For-Beginners/lessons/1-Intro/README.md[heading1][课前测试](https://red-field-0a6ddfd03.1.azurestaticap[content]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门令人兴奋的科学,它研究我们如何使计算机表现出智能行为,例如做一些人类所擅长的事情。最初,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发明了计算机,用于按照一套明确定义的程序(即算法)来对数字进行运算。现代计算机虽然比19世纪提出的原始计算机模型要先进得多,但仍然遵循着相同的受控计算理念。因此,如果我们知道实现某些目标所需的每一个步骤及其顺序,就有可能编写出程序,使计算机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这些事。✅“根据照片判断一个人的年龄”是一件无法明确编程的任务,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当我们在做这件事时,是如何经过某些清晰的步骤,从而在脑海中得到一个数字的。然而,对于有些任务,我们并不能知道明确的解法。例如从一个人的照片中来判断他/她的年龄。我们之所以能做这件事,是因为我们见过了很多不同年龄的人,但我们无法明确自己的大脑具体是通过哪些步骤来完成这项任务的,所以也无法编写明确的程序让计算机来完成。这种类型的任务正是人工智能(简称AI)感兴趣的。✅想一想,如果人工智能得以实现,哪些任务可以被交给计算机完成?考虑金融、医学和艺术领域,这些领域如今是如何从人工智能中受益的?

Others are asking
如何从0开始学习人工智能
以下是从 0 开始学习人工智能的建议: 1. 了解 AI 基本概念: 阅读「」部分,熟悉 AI 的术语和基础概念,包括其主要分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浏览入门文章,了解 AI 的历史、当前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开始 AI 学习之旅: 在「」中,找到为初学者设计的课程,特别推荐李宏毅老师的课程。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如 Coursera、edX、Udacity)上的课程,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并有机会获得证书。 3. 选择感兴趣的模块深入学习: AI 领域广泛(比如图像、音乐、视频等),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特定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掌握提示词的技巧,它上手容易且很有用。 4. 实践和尝试: 理论学习之后,实践是巩固知识的关键,尝试使用各种产品做出自己的作品。 在知识库提供了很多大家实践后的作品、文章分享,欢迎实践后的分享。 5. 体验 AI 产品: 与现有的 AI 产品进行互动,如 ChatGPT、Kimi Chat、智谱、文心一言等 AI 聊天机器人,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交互方式,获得对 AI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的第一手体验,并激发对 AI 潜力的认识。 记住,学习 AI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努力。不要害怕犯错,每个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 AI 知识体系,并能够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就。完整的学习路径建议参考「通往 AGI 之路」的布鲁姆分类法,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 对于中学生学习 AI,建议如下: 1. 从编程语言入手学习: 可以从 Python、JavaScript 等编程语言开始学习,学习编程语法、数据结构、算法等基础知识,为后续的 AI 学习打下基础。 2. 尝试使用 AI 工具和平台: 可以使用 ChatGPT、Midjourney 等 AI 生成工具,体验 AI 的应用场景。 探索一些面向中学生的 AI 教育平台,如百度的“文心智能体平台”、Coze 智能体平台等。 3. 学习 AI 基础知识: 了解 AI 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 学习 AI 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 参与 AI 相关的实践项目: 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 AI 编程竞赛、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 尝试利用 AI 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动手能力。 5. 关注 AI 发展的前沿动态: 关注 AI 领域的权威媒体和学者,了解 AI 技术的最新进展。 思考 AI 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培养对 AI 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总之,中学生可以从编程基础、工具体验、知识学习、实践项目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系统地学习 AI 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 AI 发展做好准备。但请注意,以上内容由 AI 大模型生成,请仔细甄别。
2025-01-06
可否输入一次同时使用多个人工智能
360 于 8 月 1 日发布了集合国内 16 家主流模型的 AI 助手。用户可以通过其桌面客户端和浏览器等多个入口随时唤起,支持在同一问题上同时使用多个模型进行解答。当用户不确定选择哪个模型时,AI 助手会通过意图识别自动选择模型。您可以体验一下:https://bot.360.com
2025-01-05
人工智能的相关岗位
以下是关于人工智能相关岗位的一些信息: 在企业中建构人工智能方面,智能音箱的工作流程包括探测触发词或唤醒词、语音识别、意图识别、执行相关程序,但智能音箱面临着对每个用户需求单独编程导致公司需花费大量资金教育客户的困境。自动驾驶汽车方面,检测包括使用监督学习、多种传感器和技术,运动规划包括输出驾驶路径和速度。 人工智能团队的角色示例有:软件工程师,负责智能音箱中的软件编程工作,在团队中占比 50%以上;机器学习工程师,创建映射或算法,搜集和处理数据;机器学习研究员,负责开发前沿技术;应用机器学习科学家,解决面临的问题;数据科学家,检测和分析数据;数据工程师,整理数据;AI 产品经理,决定用 AI 做什么以及其可行性和价值。 在【已结束】AI 创客松中,参与同学的擅长领域和岗位包括:AI 2C 项目负责人、技术实践者、AI 算法开发、产品经理、程序员、产品体验设计师、咨询顾问/服务设计师等,他们在不同方向有着各自的优势和想法,如产品落地服务、多 Agent 处理任务流、宠物与 AI 结合、智能写作产品等。
2025-01-03
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科学。目前对其定义并不统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定义: 从一般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指通过分析环境并采取行动(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实现特定目标来展示其智能行为的系统。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可以完全依赖于软件,在虚拟世界中运行(例如语音助手、图像分析软件、搜索引擎、语音和人脸识别系统)或者也可以嵌入硬件设备中(例如高级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或物联网应用程序)。 2021 年《AI 法案》提案第 3 条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为:“AI 系统指采用附录 1 中所列的一种或多种技术和方法开发的软件,该软件能生成影响交互环境的输出(如内容、预测、建议或决策),以实现人为指定的特定目标。”其中,附录 1 列举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机器学习方法(包括监督、无监督、强化和深度学习);基于逻辑和知识的方法(包括知识表示、归纳编程、知识库、影响和演绎引擎、符号推理和专家系统);统计方法,贝叶斯估计,以及搜索和优化方法。 最初,查尔斯·巴贝奇发明了计算机,用于按照一套明确定义的程序(即算法)来对数字进行运算。现代计算机虽更先进,但仍遵循受控计算理念。然而,对于像从照片判断人的年龄这类任务,我们无法明确解法,无法编写明确程序让计算机完成,这类任务正是人工智能感兴趣的。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概念自 1956 年于美国的达特茅斯学会上被提出后,其所涵盖的理论范围及技术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扩展。相比于《2018 年人工智能战略》,2021 年《AI 法案》提案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采取更加宽泛的界定标准。在 2022 年《AI 法案》妥协版本中,欧盟理事会及欧洲议会认为“AI 系统”的定义范围应适当缩窄,并侧重强调机器学习的方法。
2025-01-02
人工智能的历史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中叶。最初,符号推理流行,带来了如专家系统等重要进展,但这种方法因无法大规模拓展应用场景,且从专家提取知识、表现及保持知识库准确性复杂且成本高,导致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人工智能寒冬”。 随着时间推移,计算资源更便宜,数据更多,神经网络方法在计算机视觉、语音理解等领域展现出卓越性能,过去十年中“人工智能”常被视为“神经网络”的同义词。 例如在创建国际象棋计算机对弈程序时,方法不断变化。 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金融服务行业应用已超十年,促成了诸多改进。大型语言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代表重大飞跃,正改变多个领域。 最初查尔斯·巴贝奇发明计算机,遵循受控计算理念。但有些任务如根据照片判断人的年龄无法明确编程,这类任务正是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如今金融、医学和艺术等领域正从人工智能中受益。
2025-01-02
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门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科学,例如做一些人类所擅长的事情。 最初,查尔斯·巴贝奇发明了计算机,用于按照明确的程序进行数字运算。现代计算机虽更先进,但仍遵循相同的受控计算理念。若知道实现目标的每一步骤及顺序,就能编写程序让计算机执行。 然而,像“根据照片判断一个人的年龄”这类任务,我们不清楚大脑完成此任务的具体步骤,无法明确编程,这类任务正是人工智能感兴趣的。 AI 分为 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弱人工智能)和 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NI 只可做一件事,如智能音箱、网站搜索、自动驾驶、工厂与农场的应用等;AGI 能做任何人类可以做的事。 人工智能术语包括: 机械学习:学习输入输出,从 A 到 B 的映射。是让电脑在不被编程的情况下自己学习的研究领域。 数据科学:分析数据集,从数据中获取结论与提示,输出结果往往是幻灯片、结论、PPT 等。 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有输入层、输出层、中间层(隐藏层)。
2025-01-02
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简史
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 1. 1958 年感知机神经网络诞生。 2. 70 年代经历了人工智能寒冬。 3. 1986 年 BP 算法让神经网络再度流行。 4.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人工智能寒冬期间,用于神经网络研究的资金很少,人工智能一词近乎成为伪科学的代名词。 5. 1997 年,Hochreiter 和 Schmidhuber 为递归神经网络开发了长短期记忆(LSTM),但在当时被忽视。 6. 随着计算机变得更快和图形处理单元(GPU)的引入,神经网络逐渐与支持向量机相竞争。 7. 训练大型、深层网络存在梯度消失问题,解决方法包括逐层预训练,如 Schmidhuber 于 1992 年为递归神经网络开发的预训练方法,以及 Hinton 和 Salakhutdinov 于 2006 年为前馈网络开发的预训练方法。1997 年提出的长短期记忆(LSTM)也是解决递归神经网络中梯度消失问题的方案之一。
2024-10-23
描述下人工智能简史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中叶。最初,符号推理流行,带来了如专家系统等重要进展,但因从专家提取知识并以计算机可读形式表现的任务复杂且成本高,无法大规模拓展应用场景,导致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人工智能寒冬”。 随着时间推移,计算资源更便宜,数据更多,神经网络方法在计算机视觉、语音理解等领域展现出卓越性能,过去十年中“人工智能”常被视为“神经网络”的同义词,多数成功案例基于神经网络。 在创建国际象棋计算机对弈程序方面,早期如 Eliza 基于简单语法规则,将输入句子重述为问题;现代助手如 Cortana、Siri 或谷歌助手是混合系统,用神经网络转换语音并识别意图,再执行操作。未来有望出现完整基于神经网络的独立处理对话模型,如最近的 GPT 和 TuringNLG 系列神经网络已取得巨大成功。 早期国际象棋对弈程序以搜索为基础,发展出阿尔法贝塔剪枝搜索算法,搜索策略在对局结束时效果好,开始时因搜索空间大需改进,随后采用基于案例的推理,在知识库中找相似案例决定棋步。能战胜人类棋手的现代对弈程序基于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通过与自己对弈从错误中学习,学习速度比人类快。
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