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概念。在表演方面,曾测试过号称能做数字孪生的软件,结果发现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只是换脸的小变体且表现中庸。表演的本质是放大情感,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来吸引观众。
在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个由 AI 驱动的“数字双胞胎”,它接受了我们所有的写作和言语的训练,已经有人开始这样的探索。
在前期筹备方面,包括为患病老人构建能语音输出的数字人,如一位大哥为患病母亲自学 AI 构建数字人;还有 AI 相声,如为侯宝林、马三立、马季三位相声大师做数字化形象和声音建模;以及网站图片的生成和红包封面的探讨等相关工作。
今天测试了一个号称可以做数字孪生的软件,结果是换脸的小变体,说他骗人吧也不是,确实数字孪生了,我们自己误以为对方是3D而已,那么2D有什么问题呢?2D不是问题,问题是形式限制带来的表现中庸,不够戏剧化。我前面说了戏剧性,但是很多人会提戏剧化,什么是戏剧化?戏剧性是结果,戏剧化是方法;传统的戏剧主要指那些话剧歌剧歌舞剧,甚至京剧,他们的特点明显,缺乏空间变化,演员表演夸张,强调肢体语言与语言的结合;肢体语言也可以简称为行为,行为是创造人物个性的最佳方式,因为更加明显,更容易被解读,而带动行为的通常是情感(不是语言的原因是语言其实是情感表达的另一面,行为和语言双方是平等的、互补的、互相影响的,但双方都是被情感带动的);情感是深层的,必须展现出来,这其实就是表演的本质,而表演的精彩与否有时不是简单的什么动作或者什么声音,而是对观众的“影响力”,观众是否被吸引,被触动,被共情;生活中的情感不会那么强烈,甚至因为性格的问题,很多人不擅长表达,而表演则不行,不但要表达出来,而且要强烈表达,否则无法吸引人的注意力,这里就是今天的主题——放大情感,开心要大笑,伤心要痛哭,生气要砸东西......这不再是一个“正常”的人,表演就是要更加的戏剧化!表演不能单靠语言,语言是讲故事,那不是完整的表演。
此外,AI还可以帮助我们与已经去世或不再联系的人建立联系。你是否曾经希望能再听到一个已故家庭成员的故事,或者从多年未联系的人那里得到一些建议?已经有人[尝试做这样的事情](https://www.wired.com/story/a-sons-race-to-give-his-dying-father-artificial-immortality/)。可以想象,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个由AI驱动的“数字双胞胎”,这个“双胞胎”接受了我们所有的写作和言语的训练。对一些人来说,这种探索已经[开始了](https://every.to/chain-of-thought/can-gpt-3-explain-my-past-and-tell-me-my-future)。
1、数字往生:需要为一位患病的老人构建一个能语音输出的数字人。(可以有延迟)[太阳]背景:我们找到了一位母亲被病魔困扰的大哥,他从0自学AI就是为了趁母亲还在构建一个数字人,让母亲能一直陪在身边。我和辽台的导演@张小琳已经取得了他家人同意,愿意拍摄一部纪实短片,讲述他对AI的探索和AI对人的意义[太阳]他的母亲也很慷慨,愿意讲述为何支持孩子这么做。(这样的活人数字人成立了,相信有很多老人和子女会被打动,这等于提前为自己的家人留下一份数字遗产。他的奶奶也不在了,他手握着不到1分钟的影响资料,一直期待着技术进步,让自己的孩子跟她见面)[苦涩]2、AI相声:缺一位声音建模大佬+给三位相声大师做数字化形象(嘴型要对的上)目前规划侯宝林,马三立,马季三位同台讲演,每位都由不同的大佬训练声音某位圈内顶级大佬已完成了马三立声音模型,并愿意参与共创[奸笑]现在缺数字化形象&再加入一位声音模型大佬主题脚本可以参考@程宇Alex的脱口秀方向3、网站图片:目前@云尚AI-图形处理-设计老哥已经MJ生成了近1500张入场券头像,网站首页(春晚预约)也将在周末上线,现在还差一半的入场券头像。有prompt参考。需求MJ图像批量生成。可提供技术支持,但需求大量图片[社会社会]4、红包封面探讨:大家觉得AI还是新年元素重要?还是先有龙的动画再体现AI春晚?可以随意甩图到群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