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e Artifacts 是由 Claude 推出的一项工具。它具有将前端代码直接渲染成网页的功能,在前端代码生成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例如,可以借助 Claude 的 Artifact 功能制作海报、思维导图等,用户无需编写代码或使用专业设计软件,仅通过与 Claude 对话并输入提示词,就能生成符合需求的内容。目前关于 Claude Artifacts 的探索文章相对较少,但其具有代码跑通率高、设计美感好等特点,还能实现动态生成的效果。
如果你经常刷X或者关于AI的信息,那么你对Cursor这个词肯定不陌生。随便刷刷我的时间线,就能看到XXX说Cursor太牛逼了啊,我XXX小时就能利用它写一个应用出来。是的,他们说的都是真的。我只用了27*3秒,就写了一个简单的FLUX WebUI,还加了Magic Prompt+历史纪录功能。而且,这还是用的一个我以前一看就头疼的代码语言。所以,不得不感叹大模型技术发展之快,很多还在做大模型应用或者模型的公司,也要好好想想,互联网的那套方法,在当下还能不能奏效,现在的这种节奏,可能比敏捷开发还要敏捷。“不然OpenAI的GPT-5出来,就吊打大家”。上面的这句话,其实是山姆大叔在去年11月的OpenAI开发者大会上说的,结果他的对手,Claude的母公司Anthropic帮他做到了。因为Claude在前段时间推出了Claude-3.5-Sonnet:一个在前端代码生成能力上断崖式领先的模型,以及Artifacts:一个直接把前端代码渲染成网页的工具加上在Claude加持下的Cursor持续爆火,似乎让很多人在周边不断唱衰的论调中,似乎又看到了大模型应用落地的另一种新思路--代码生成。
不懂设计的人有福了,借助Claude强大的Artifact功能,我迅速制作了一张课程表海报。Claude的Artifact功能,其实就是允许在对话中创建、引用和更新内容丰富的文档。这可不是一般的文档,它可以是Markdown、HTML、SVG图像,甚至是React组件,而且是可视化的。什么意思呢?我直接用Claude做了一个海报给你看看。打开Claude,输入了一个简单的提示词:“根据我提供的信息帮我设计课表海报”Claude立即为我生成了一个React组件的海报,效果如下:你别说,看着还挺像那么回事,但这还不够,继续修改。“把某两节课合并一下,最好能显示整个10月份的日历,带周一到周日”Claude完美完成了我的要求,生成了更符合需求的版本。嗯,不错不错,但总觉得色彩还可以再丰富一点,于是让Claude给不同的色块加了点颜色:就这样,经过几轮对话,一张精美的课程表海报就诞生了。整个过程我连一行代码都没写,也没打开PS,就靠着一张嘴,把海报给“说”出来了,这感觉,真是太爽了!此外,当我们不知道为文章配什么图片时,可以将文章内容输入给Claude,然后让它使用SVG创建一张逻辑思维导图。这样既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也能为文章配图,使其不再单调。
Claude Artifacts做还有多少种玩法可能还没人能给出答案,目前看到的关于Artifacts的探索文章也没有很多,不像视频生成,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个人直观感觉Claude Artifacts的特点是代码跑通率更高、设计美感更好,时不时整点惊喜。这次用Artifacts做出了动态生成的手账卡片,也是无心之举,我还是用Claude3.5 Haiku做的,着实惊艳到了。过去确实是没想到Artifacts还能做成动态生成的效果,每次生成都是重新初始化、重新跑代码,错误率高还浪费资源(钱)。[Video_2024-12-17_203458.wmv](https://bytedance.feishu.cn/space/api/box/stream/download/all/Gtl0b4oR3oYATBxHMX4cqxuNnez?allow_redirect=1)这段时间到了年底,海内外的各大模型真是大招频出,OpenAI搞了个12日圣诞套餐,结果被谷歌的Gemini 2.0全系列成功狙击,o1推理模型国产化也势如破竹,kimi,通义,豆包...轮子在飞速进化,相比之下,应用端仿佛还在摸路。做应用终究还是要回归产品本源,《真需求》还得接着读、接着悟,除了鼓捣这些花里胡哨的小应用,咱也许个愿,读到开悟时,写篇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