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e to WaytoAGI Wiki →
Home/Question List/Question Detail

怎么监督AI被动的做出一系列违法的事情

Answer

监督 AI 被动做出违法事情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 对于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在入市前的设计应保证能实施人为干预。增加人为监督的原因包括:
    • AI 可能做出涉及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决策,如侵犯个人隐私、存在不公平偏见和歧视等,人类监督可预防相关道德风险。
    • 若 AI 产生错误决策甚至违法行为,因 AI 无法承担法律责任,责任由人类承担,所以需要人类监督以确保其行为合法。
    • AI 不能完全理解人类社会,在人类监督下能正确处理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
    • 高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往往需要更高程度的人为监督,以降低其对个人、环境和社会的损害,确保其运行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 AI 系统决策过程不透明,人类监督可要求其提供更多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便于理解和质疑决策。
    • 人为监督能促进 AI 的普及与发展,帮助建立公众信任,提高社会接受度。
  2. 像 OpenAI 这样的公司,无论如何重新设计产品以减少不当行为,未来的模型仍可能因足够聪明而难以被控制。若在确保模型安全性方面做得过度,可能削弱产品功能。
  3. 对于监管,OpenAI 的 Altman 虽将自己定位为监管拥护者,但也面临一些指责,如被认为玩弄监管程序以阻碍小型初创企业发展并给自己带来优势。不过他原则上赞同由国际机构监督 AI 的想法,但对一些拟议规则持有不同意见。OpenAI 拒绝相关批评,认为通过分析用户反应才能使未来产品符合道德规范。
Content generated by AI large model, please carefully verify (powered by aily)

References

【非官方解读】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大变局之欧盟人工智能治理 监管框架评述及启示

2023年《AI法案》折衷草案要求,对于高风险人工智能系统,在入市前的设计应当保证能够实施人为干预。增加对人工智能人为监督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工智能(AI)可能会做出涉及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决策,比如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不公平的偏见和歧视等。人类不能放心地把这些决策交给人工智能,但如果有了人类的监督,则可以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预防相关的道德风险。其次,人为监督是降低人工智能风险的主要措施。如果AI产生错误决策甚至有违法行为,由于AI无法承担法律责任,责任的承担者只能是人类自己,所以人类需要监督AI以保证它们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最后,尽管AI在很多领域都有显著的性能,但是它们并不能理解伴随着历史逐步形成的人类社会。AI必须在人类的监督下,以保证它们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复杂的涉及人类社会的问题。还有一点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风险较高的人工智能系统,往往需要更高程度的人为监督。高风险的AI系统可能在未经恰当处理的情况下,造成重大的个人、环境乃至社会的损害。人类监督可以确保在经验层面使AI系统的运行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最大降低高风险AI对人类社会的伤害。AI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使得其决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难以判断。人类监督可以要求AI系统提供更多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以便理解和质疑其决策。且人为监督也可以促进AI的普及与发展。高风险的AI系统本身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恐慌和反感,人类监督能够帮助建立公众的信任,提高AI系统的社会接受度。[heading4](6)监管沙盒制度[heading4]

OpenAI 真正想要什么 | WIRED

矛盾在于,无论像OpenAI这样的公司如何孜孜不倦地对其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以减少深度伪造、错误信息和垃圾邮件犯罪等不当行为,未来的模型都有可能变得足够聪明,从而挫败那些发明了这项技术却仍然天真地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它的头脑简单的人类的努力。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在确保模型安全性方面做得太过分,可能会削弱产品的功能,使其变得不那么有用。一项研究表明,安全性能有所提高的最新版GPT实际上比以前的版本更笨,在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上会出现错误,而以前的程序却能应对自如。(Altman说,OpenAI的数据并不能证实这一点。他问道:“那项研究不是被撤回了吗?没有”)。Altman将自己定位为监管的拥护者是有道理的;毕竟,他的使命是AGI,但要安全。批评者指责他在玩弄监管程序,这样一来,监管就会阻碍小型初创企业的发展,并给OpenAI和其他大型企业带来优势。Altman对此予以否认。虽然他原则上赞同由一个国际机构来监督AI的想法,但他确实认为一些拟议的规则,比如禁止使用数据集中的所有受版权保护的材料,构成了不公平的障碍。他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在一封广泛传播的敦促暂停开发AI系统六个月的信上签名。但他和OpenAI的其他领导人确实在一份只有一句话的声明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减轻AI带来的灭绝风险,应该与大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社会规模的风险一样,成为全球的优先事项。”Altman解释说:“我说,是的,我同意。一分钟讨论。”正如一位著名的硅谷创始人所指出的:“一个行业举起手说‘我们将成为人类的终结者’——然后继续兴高采烈地开发产品,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OpenAI拒绝接受这种批评。Altman和他的团队表示,工作和发布尖端产品是应对社会风险的途径。只有通过分析ChatGPT和GPT-4用户对数百万条提示的反应,他们才能获得知识,使未来的产品符合道德规范。

Others are asking
AI写稿现在有什么比较好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比较好的 AI 写稿工具: 论文写作: 1. 文献管理和搜索: Zotero:结合 AI 技术,可自动提取文献信息,便于管理和整理参考文献。 Semantic Scholar:由 AI 驱动的学术搜索引擎,能提供文献推荐和引用分析。 2. 内容生成和辅助写作: Grammarly:通过 AI 技术提供文本校对、语法修正和写作风格建议,提升语言质量。 Quillbot:基于 AI 的重写和摘要工具,可精简和优化论文内容。 3. 研究和数据分析: Google Colab:提供基于云的 Jupyter 笔记本环境,支持 AI 和机器学习研究,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Knitro:用于数学建模和优化的软件,有助于复杂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4. 论文结构和格式: LaTeX:结合自动化和模板,高效处理论文格式和数学公式。 Overleaf:在线 LaTeX 编辑器,有丰富模板库和协作功能,简化编写过程。 5. 研究伦理和抄袭检测: Turnitin:广泛使用的抄袭检测工具,确保论文原创性。 Crossref Similarity Check:通过与已发表作品比较,检测潜在抄袭问题。 简历写作: 1. Kickresume 的 AI 简历写作器:使用 OpenAI 的 GPT4 语言模型自动生成简历,包括摘要、工作经验和教育等部分,并保持语调一致。 2. Rezi:受到超 200 万用户信任的领先 AI 简历构建平台,能自动化创建简历的各个方面。 3. Huntr 的 AI 简历构建器:提供免费模板,以及 AI 生成的总结、技能、成就生成器和工作匹配。 新闻写作: 1. Copy.ai:功能强大的 AI 写作助手,有丰富的新闻写作模板和功能,能生成标题、摘要、正文等。 2. Writesonic:专注写作的 AI 工具,提供新闻稿件生成、标题生成、摘要提取等功能。 3. Jasper AI:人工智能写作助手,虽主打博客和营销文案,也可用于生成新闻类内容,写作质量较高,支持多种语言。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由 AI 大模型生成,请仔细甄别,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工具。
2025-03-31
罗列具体的AI模型产品和具体的AI技术创新点,并总结AI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说明这些发展趋势为用户的交互体验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按照时间线将以上内容梳理出来
以下是按照您的需求梳理的内容: 时间线 早期: 从图灵测试、早期的图灵机器人和 ELISA 开始,到 IBM 的语音控制打印机、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微软的同声传译系统。 近年来: OpenAI 发布 ChatGPT 模型,引发用户习惯从简单触控操作转向更复杂的长文本输入,未来可能延伸至长语音交互。 大模型创新方面,架构优化加速涌现,融合迭代成为趋势。Scaling Law 泛化,推理能力成为关键,倒逼计算和数据变革。AGI 探索中,视频生成点燃世界模型,空间智能统一虚拟和现实。 在应用方面,AI 在文科白领的个人助理、呼叫中心、文本处理和教育等领域表现出色,能完成 80%到 90%的工作;对于工科白领,特别是程序员,能简化代码检索和调整;在蓝领领域,自动驾驶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复杂任务方面仍有改进空间。 第一轮洗牌结束,聚焦 20 赛道 5 大场景,多领域竞速中运营大于技术,AI 助手成为竞争重点。AI+X 赋能类产品发展迅速,原生 AI 爆款难求。多模态上马,Agent 席卷一切,高度个性化呼之欲出。 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萌芽、积累沉淀到如今大模型和多模态模型百花齐放的阶段。大模型由数据、算法、算力构成,算法有技术架构的迭代,如英伟达的显卡辅助模型训练,数据质量对生成理想的大模型至关重要。 未来: 李沐预测技术发展可能催生出革命性的应用形态,但 AI 离真正变革世界还有一段距离。 预计 AI 在蓝领工作的初步应用至少需要 5 年时间。 AI 技术创新点: 大模型创新:架构优化加速涌现,融合迭代大势所趋。 Scaling Law 泛化:推理能力成皇冠明珠,倒逼计算和数据变革。 AGI 探索:视频生成点燃世界模型,空间智能统⼀虚拟和现实。 AI 技术的发展趋势: 模型架构不断优化和融合。 更加注重推理能力的提升。 探索 AGI 领域,实现虚拟和现实的统一。 应用格局不断洗牌,聚焦特定赛道和场景。 多模态和 Agent 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用户交互体验的改变: 用户习惯从简单触控操作转向更复杂的长文本输入,未来可能延伸至长语音交互。 AI 应用为用户提供辅助,在多个领域帮助完成任务。
2025-03-31
AI技术发展时间线,罗列具体的AI模型产品和具体的AI技术创新点,并总结AI技术的发展趋势,并说明这些发展趋势为用户的交互体验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以下是关于 AI 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 AI 技术发展时间线: 从图灵测试、早期的图灵机器人和 ELISA,到 IBM 的语音控制打印机、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微软的同声传译系统,再到 OpenAI 发布 ChatGPT 模型,经历了萌芽、积累沉淀到如今大模型和多模态模型百花齐放的阶段。 具体的 AI 模型产品: ChatGPT 改变了用户习惯,从简单触控操作转向更复杂的长文本输入,未来可能延伸至长语音交互。 具体的 AI 技术创新点: 大模型创新方面,架构优化加速涌现,融合迭代成为趋势。 Scaling Law 泛化,推理能力成为皇冠明珠,倒逼计算和数据变革。 AGI 探索中,视频生成点燃世界模型,空间智能统一虚拟和现实。 AI 技术的发展趋势: 大模型创新:架构优化加速涌现,融合迭代大势所趋。 应用格局:第一轮洗牌结束,聚焦 20 赛道 5 大场景。 应用竞争:多领域竞速运营大于技术,AI 助手兵家必争。 应用增长:AI+X 赋能类产品大干快上,原生 AI 爆款难求。 产品趋势:多模态上马,Agent 席卷一切,高度个性化呼之欲出。 智变千行百业:左手变革生产力,右手重塑行业生态。 行业渗透率:数据基础决定初速度,用户需求成为加速度。 创投:投融资马太效应明显,国家队出手频率提升。 对用户交互体验的改变: ChatGPT 使用户从简单触控操作转向更复杂的长文本输入,未来可能延伸至长语音交互。 在文科白领方面,AI 能完成 80%到 90%的工作,如个人助理、呼叫中心、文本处理和教育等领域。 对于工科白领,特别是程序员,AI 能简化代码检索和调整。 在蓝领领域,AI 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2025-03-31
AI技术发展时间线
AI 技术的发展时间线大致如下: 早期阶段(1950s 1960s):包括专家系统、博弈论、机器学习初步理论。 知识驱动时期(1970s 1980s):专家系统、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得到发展。 统计学习时期(1990s 2000s):出现机器学习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贝叶斯方法等。 深度学习时期(2010s 至今):深度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兴起。 2024 年 AI 关键进展时间线: 2 月:OpenAI 发布视频生成模型 Sora,首次实现高质量文本生成视频,开创 AI 视频生成新纪元。 3 月:Suno 发布 V3 版本,AI 音乐生成方向进入生产力可用状态。 4 月:Meta 发布高性能开源大模型 Llama3,降低了 AI 技术的准入门槛。 5 月:GPT4 发布。 5 月:RayBan 与 Meta 合作的智能眼镜销量突破百万。 5 月:字节上线即梦 AI。 6 月:快手发布可灵。 6 月:Apple Intelligence 发布。 9 月:OpenAI 发布 o1 预览版。 10 月:Rosetta 和 AlphaFold 算法的研发者因在蛋白质结构设计和预测中的突破性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因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的开创性贡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Anthropic 大模型 Claude 3.5 Sonnet 获得“computer use”功能。 12 月:OpenAI 发布 o3 系列模型。 当前 AI 前沿技术点包括: 大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如 GPT、PaLM 等。 多模态 AI:视觉 语言模型(CLIP、Stable Diffusion)、多模态融合。 自监督学习:自监督预训练、对比学习、掩码语言模型等。 小样本学习:元学习、一次学习、提示学习等。 可解释 AI:模型可解释性、因果推理、符号推理等。 机器人学:强化学习、运动规划、人机交互等。 量子 AI:量子机器学习、量子神经网络等。 AI 芯片和硬件加速。 学习路径方面: 偏向技术研究方向: 数学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优化理论等。 机器学习基础: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卷积网络、递归网络、注意力机制等。 自然语言处理:语言模型、文本分类、机器翻译等。 计算机视觉:图像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 前沿领域:大模型、多模态 AI、自监督学习、小样本学习等。 科研实践:论文阅读、模型实现、实验设计等。 偏向应用方向: 编程基础:Python、C++等。 机器学习基础: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等。 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PyTorch 等。 应用领域: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推荐系统等。 数据处理:数据采集、清洗、特征工程等。 模型部署:模型优化、模型服务等。 行业实践:项目实战、案例分析等。 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应用实践,数学和编程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需要紧跟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实践锻炼。 请注意,以上内容由 AI 大模型生成,请仔细甄别。
2025-03-31
现在最牛逼的AI是什么
目前被认为很出色的 AI 之一是 DeepSeek。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强大的推理能力,比肩 O1,暂时无出其右。 2. 价格便宜,参数少,训练开销与使用费用比其他模型小一个数量级。 3. 开源,任何人都可自行下载与部署,还提供论文详细说明训练步骤与窍门,甚至有能运行在手机上的 mini 模型。 4. 免费,官方目前提供的服务完全免费,任何人随时随地可用。 5. 支持联网搜索,是暂时唯一支持联网搜索的推理模型(O1 尚不支持)。 6. 由一家很小规模的年轻中国公司开发完成,团队没有海外经历甚至没有资深从业经验。 此外,在 2025 年,像 Get 笔记这样的工具在写作与内容创作方面也表现出色。它不仅能输入语音、文本,还能输入图片、网页链接。结合 AI 后,在处理错别字、格式化整理文字信息甚至添加 emoji 方面表现优秀。未来可能会实现输入视频一键生成总结笔记,现在甚至能对直播预约海报进行处理,直播结束后直接生成笔记。
2025-03-31
ai科研绘图
以下是关于 AI 科研绘图的相关信息: 摄影与 AI 绘画中的构图及色彩运用: 摄影构图多样,不必严格遵循特定规则,可同时满足多种构图方式,如 S 构图、三角形构图、引导线构图等,掌握构图知识能分析出更多图片信息。 AI 绘画构图一般不会出大问题,除非刻意用提示词引导。 色彩方面: 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在设计、市场营销、心理治疗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每年有流行色,不同颜色可表现多种正面和负面情绪。 三原色可调配出所有颜色,色环中有间色、复色,配色方案有同类色、邻近色、互补色等,不同配色有不同效果。 色彩三要素为色相、明度和纯度,色相指颜色种类,明度指亮度,纯度指饱和度。 3 月 17 日 AI 资讯中的绘图相关: Thera:新 sota 超分辨率模型,允许任意尺寸图像进行高清化。 学术艺术类 AGENT 中的绘图相关实用小工具: Brush Maker:生成 digital paint brush texture 的网站。 PixIcon Generator:用于创建漂亮的 Chrome 扩展像素图标。 色谱漫游:用户上传图片后,系统自动量化分析像素分布,按色彩占比排列色卡,支持点击色卡一键复制 HEX 代码,为创作者提供用色参考和灵感。 矢量图转换器:支持常见图片格式导入转化为矢量图格式,方便科研作图。
2025-03-31
那深度学习是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还是强化学习呢?又或者他们四个是并列的?
深度学习是一种方法,参照人脑有神经网络和神经元(因为有很多层所以叫深度)。神经网络可以用于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监督学习是使用有标签的训练数据,算法目标是学习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分类和回归。无监督学习是学习没有标签的数据,算法自主发现规律,经典任务如聚类。强化学习是从反馈中学习,以最大化奖励或最小化损失,类似训小狗。所以深度学习与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其应用的一种方式。
2025-01-21
机器学习的子领域包括: 监督学习,常用算法如线性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SVM)。 无监督学习,如聚类、降维等算法。 强化学习,那深度学习是哪一种啊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领域。 在机器学习中,深度学习是一种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来学习数据特征和模式的方法。 深度学习的特点包括: 1. 具有复杂的网络结构,如前馈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 2. 能够自动从大量数据中提取高级特征。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25-01-21
我是一个教育机构,我想使用ai代替我的家教老师团队,对学生进行1v1的辅导,包括:根据学生当天学习的课程出题,定时监督并整理错题,有什么ai工具,可以帮助我
目前在市场上,还没有能够完全替代家教老师团队进行 1v1 辅导,包括根据学生当天学习课程出题、定时监督并整理错题等全方位功能的单一 AI 工具。但您可以考虑结合使用以下几种 AI 相关的技术和工具来部分实现您的需求: 1. 智能学习管理系统:这类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生成一些练习题,但可能无法完全针对当天学习的课程精准出题。 2. 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帮助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后续的辅导提供一定的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AI 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人类教师的情感支持、个性化引导和灵活应变能力。
2024-11-18
我是一个教育机构,我想使用ai代替我的家教老师团队,对学生进行1v1的辅导,包括:根据学生当天学习的课程出题,定时监督并整理错题
目前的情况来看,使用 AI 代替家教老师团队进行 1v1 辅导,包括出题、监督和整理错题等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从出题方面,AI 可以根据学生当天学习的课程内容,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算法能力生成相关题目。但需要确保题目质量和针对性,能够准确覆盖重点知识点,并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监督方面,AI 可以通过设定时间提醒等方式,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然而,它可能无法像人类教师那样敏锐地察觉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对于整理错题,AI 能够快速分类和分析错题,但在解释错题原因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上,可能不如人类教师那么深入和灵活。 总之,虽然 AI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这些工作,但完全替代家教老师团队可能还不太成熟,或许可以将 AI 与人类教师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辅导效果。
2024-11-18
抽象理解用户视角的半监督模式
半监督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模式,它结合了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的特点。在半监督学习中,模型可以同时使用标记数据和未标记数据进行训练。标记数据通常是指已经被人类标注或分类的数据,而未标记数据则是指没有被人类标注或分类的数据。通过使用半监督学习,模型可以利用未标记数据中的信息来提高其性能和泛化能力。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半监督学习可以被视为一种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机器学习模式。在传统的有监督学习中,模型需要大量的标记数据来进行训练,这通常需要人类专家进行手动标注,这是一个非常耗时和昂贵的过程。而在半监督学习中,模型可以利用未标记数据来进行训练,这可以减少对标记数据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数据标注的成本。此外,半监督学习还可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因为模型可以从更多的数据中学习到更多的信息。 半监督学习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可以更好地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在现实世界中,大量的数据通常是未标记的,例如社交媒体数据、图像数据和音频数据等。通过使用半监督学习,模型可以利用这些未标记数据来进行训练,从而更好地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 总的来说,半监督学习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机器学习模式,它可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同时减少对标记数据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数据标注的成本。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半监督学习可以被视为一种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机器学习模式,它可以更好地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