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降低 AIGC 查重率的提示语相关内容:
结构化提示词对于控制 AIGC 输出效果有重要作用,但原有的结构化提示词在 DeepSeek 上可能不好使,主要原因包括:详细规定思考步骤限制模型自主思考能力、包含大量低信息价值内容降低信息密度、严格的输出格式要求限制模型表达方式。
针对此问题,可设计新的提示词结构,基础结构如下:
同时,还有关于 AIGC 其他方面的内容,如:
原创蓝衣剑客AIGC思维火花2025年04月07日14:24河北看之前,我先破除迷思,到底这种带推理的模型还要不要结构化提示词。我的回复:要!因为结构化提示词是帮助你和模型整理好逻辑内容的!以前两面都帮助很大,现在一面(模型)的帮助正在减弱(也不能说一点都没有),而另一面(人)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而且你用大白话控制的输出效果和用结构化提示词控制出来的输出效果还是有分别的![heading1]一、整体概述[content]最近问了很多小伙伴,也同时接到很多小伙伴的反馈说原来的结构化提示词放到DeepSeek上不好使了。我看了一下,不好使的主要原因有三:1.详细规定思考步骤,限制模型的自主思考能力2.包含大量低信息价值的内容,降低了信息密度3.严格的输出格式要求限制了模型的表达方式所以说,针对此问题,应该设计一个新的提示词结构。基础结构如下方所示:当然还有符合角色扮演的:这种是基于html标签语法的编写格式,好处就是:1.不用你再学Markdown语法了,再次降低学习门槛。2.相对于Markdown语法,有更完善的逻辑结构,且逻辑也可以嵌套(即标签里再套标签表示包含关系,模型也是能认的)。不过有好就有坏,坏处就是:1.比Markdown语法的逻辑负担要重,因为Markdown是一种发散性语法,而这种标签化编写方式会有开闭合的逻辑考虑在里边,初学者很容易忘记写闭合标签。当然你乐意接着用MarkDown,就用接着用MarkDown,只要这个抽象出来的元素不要瞎换位置就行。因为这个次序是实际组合排列测试中效果最好的,目前(当然,如果你很牛逼,能把提示词玩出花儿来,你随便搞,当我没说)。比如下面的例子:当然还有角色扮演的:
人工智能+人类共同创作工具:通过文本、语音或图像提示共同创作资产生成工具(例如用于稳定扩散的[ControlNet](https://stablediffusionweb.com/ControlNet))。用于传说、世界构建、故事情节、任务,甚至全分支视觉小说游戏的共同编写工具(例如,[AI Dungeon](https://play.aidungeon.io/)和[Electric Noir](https://www.electricnoirstudios.com/)等初创公司的分支叙事游戏)。用于编码的副驾驶工具将使缺乏经验的创作者更容易访问UGC游戏开发中最具技术性的部分(请参阅使用GPT-4自动生成简单游戏(例如贪吃蛇)的早期[实验](https://twitter.com/ammaar/status/1635754631228952576?s=20))。各公司将在用户体验、灵活性和功能方面展开竞争。最好的工具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很容易学习,但仍然能够跟上高级创作者的复杂指导。提示共享和搜索:当出色的游戏主要通过提示制作时,让创作者轻松获得最佳提示非常重要。我们已经看到[Midjourney的](https://www.midjourney.com/)Discord feed向创作者社区实时教授艺术“秘诀”。这一阶段的公司将竞相将出色的提示作为可共享/可销售的工件提供,就像Roblox的Creator Marketplace、Unreal的Asset Store或[PromptBase](https://www.promptbase.com/)一样。当这些提示库变得非常庞大且嘈杂时,人工智能可以再次帮助语义搜索,帮助创作者找到适合他们游戏的正确提示。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臻成熟,AIGC的应用不断扩大。然而,利用AIGC传递假新闻、诈骗的风险仍不可小觑。标识人工生成、深度合成的内容以避免误用、滥用及不法行为可以说是成本最低、从根本杜绝的方法。对此《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应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进行标识,这就要求提供者采取技术措施添加不影响用户使用的标识,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保存日志信息,同时对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服务,应当在生成或者91AIGC法律风险研究报告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深度合成情况。(3)未成年人防沉迷(第十条)与《征求意见稿》中圈定“成年人用户”不同的是,《暂行办法》仅要求防范未成年人防沉迷。这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十八条)中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要求一致,也放宽了对服务提供者的限制。(4)反馈机制(第十三、十四、十五条)设定反馈机制不仅保护了用户的权益,更一定程度地明晰了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具体而言,如果提供者未能提供投诉、反馈机制,提供者应负有责任;如果提供者提供该机制却不作为,提供者仍负有责任;如果提供者提供该机制,却因算力限制不能及时回应相关反馈,提供者的责任应不同于“不作为”,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减轻或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