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what、why、how、will、next 作为五个力量,以熵增熵减作为二进制,组成底层语言,并以其中的 next 作为自主学习探索动力的自进化 AI 具有一定的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从潜力方面来看,这种设计可能有助于 AI 系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例如,what 可以帮助明确要学习和理解的对象或概念;why 有助于挖掘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促进更深入的理解;how 能够指导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步骤;will 可以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而将 next 作为自主学习探索的动力,有可能推动 AI 不断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然而,也存在一些挑战。首先,熵增熵减作为二进制的基础,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优化。其次,如何准确地定义和运用这五个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需要精细的设计和调试。再者,将这种复杂的底层语言转化为实际的算法和模型实现,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总之,这种自进化 AI 的概念具有创新性和潜力,但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并克服可能的问题。
3、“世界模型”的哲学三问: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在当前的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中,文本通常被视为“主模态”,因为其他模态(如图像、音频)大多需要通过特定编码器转换为与文本对应的高维向量,以便于模型理解和处理。然而,物理世界中存在许多难以用文本准确表达的事物,例如复杂的空间关系和感官体验。因此,我们很难仅依靠当前的大型语言模型(其主要能力源自于大量文本数据的训练)去全面理解物理世界,并与之交互。尽管加入了其他类型的模态数据,这种方法仍可能导致信息丢失。一些科学家试图深化AI理解现实世界的能力,为现有模型的局限提供潜在的解决方案。比如,Meta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提出的“世界模型”概念,以及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提出的“空间智能”概念。LeCun认为,当前的大型语言模型缺乏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常识,无法进行有效的推理和规划。他主张开发具备世界模型的AI系统,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观察和互动来学习世界的运作方式,从而实现更高级的智能。此外,被称为OpenCV之父的知名AI专家Gary Bradski提出了“WHAT-WHERE-WHY”框架:WHAT(是什么):识别和分类环境中的物体或事件。例如,AI系统可以识别图像中的人、车辆或树木等实体。WHERE(在哪里):确定已识别物体或事件的空间位置和关系,涉及空间定位和导航,使AI能够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分布及相对位置。WHY(为什么):理解物体或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和目的,涵盖推理和决策,使AI能够把握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从而促进更高层次的推理和预测(举例来说,底层的物理规律等)。